近日,第六届全国智能技术应用论坛暨2023年度学术年会在汕头大学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6家致力于智能医学事业的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单位的近150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分享智能医学领域前沿科研成果。

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致力于智能医学事业的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单位参加。
此次活动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高等学校智能医学教产学研联盟,汕头大学、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等多家单位承办。论坛上征集了2024年度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举办智能医学学术年会、高峰论坛会,为汕头当地的医务科研工作者、汕大学子带来一场“家门口”的学术盛宴。
论坛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的专家分享展示了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以智能技术提升医学技术水平的前沿科研成果。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智能医学专委会主委娄岩教授表示,此次活动选择在汕头举办的背后,是连年来汕头市在汕头大学、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等多家单位的推动下,医工融合取得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汕头市提出的打造“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新格局中,智能医学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健康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代表。他相信,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下,汕头市的智能医学将迎来更快发展,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
实际上,作为本次活动的“东道主”,汕头大学正是粤东地区教产学研的一面旗帜——自建校以来便积极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的诊疗技术,近年来还持续引进智能医学人才,全面提升医学研究水平,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等智能医学手段,守护粤东地区和周边省市群众的生命健康。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志峰介绍,学校正全面推动文、理、医、工融合发展,还安排专项经费推进医工融合学科交叉进程。接下来,汕头大学将以科研驱动,助推汕头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持续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志峰。
南方+记者了解到,连年来,汕头大学和汕头大学医学院致力于推动医学与工程学科间的跨学科融合,整合多学科科研人才深入开展临床问题研究,在数字化医疗方面已结出累累硕果。
具体到眼科学方面,今年9月,由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张铭志教授主持申报的“功能性眼病精准诊疗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就获广东省教育厅2023年度普通高校重点科研项目立项。这支团队正是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联合汕头大学医学院、工学院、理学院等智库资源,集合了医学与生物学,工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理学的光学与生物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

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张铭志。
团队依托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持续20年来守护区域数百万群众眼健康工作,运用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起眼科异源化标准化数据库、临床表型大型数据库体系,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涵盖39种眼底疾病(病变)的人工智能高效检测平台和全球首个ROP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多维度人工智能检测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监测及预警管理。研究成果已推广至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79家医疗机构,惠及互联网医院线下协作平台114家,诊疗服务80余万人次。
“医工结合实现产学研转换成果的落地,一方面将进一步放大临床医疗的效能,成为医务工作者的更好帮手,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走出汕头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还将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医疗高地建设。”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张铭志表示,除了全生命周期眼健康平台外,该院科研团队目前还开展了多个产学研交叉前沿项目,接下来将积极促进产学研转化成果在汕头落地,助推汕头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
南方+记者 彭深 余丹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0/24/c8227301.html?colID=0&firstColID=87&appversion=10500&enterColumnId=&from=weChat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