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9时,由汕头市教育局、汕头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组织的合唱教学工作坊第二期,在廖文兰副教授的带领下正式拉开帷幕。
节奏与律动的理解
廖文兰引导各中学音乐教师开展学习,先回顾了上期知识,再共同聚焦节奏型展开探讨。她强调了相同速度下不同节奏型的手部表现与内心节奏的重要性,即使是相同的速度,不同的律动演奏也会带来不同的音乐表现。同时,她指出“音乐是流动的,不要拽着音乐走”,在指挥时要稳住速度,通过明确的手势引导学生顺畅衔接节奏的变化。
音准与节奏训练方法的探讨
廖文兰基于个人教学实践中的深刻体会,在教学中持续反思,逐步从传统的讲座式教学转向更加深入、细致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节奏、音准等基础方面,需要反复地练习和纠正,而非一味地追求新颖。她观察到,即使许多教师们曾经接受系统的训练,也可能因为长期的教学而逐渐失去对音准和节奏的把握。因此通过“回炉”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训练重新巩固基本功,这也是教学工作坊的目的之一。
共同赏析音乐作品
教师们依次分享了对《飞来的花瓣》《游击队之歌》等音乐作品的理解,并分别进行了指挥演示,随后廖文兰进行点评:在演绎《飞来的花瓣》时声音要温润深情,而《游击队之歌》既要抓住抗战时期游击队员勇敢机灵的精神风貌,又要传递出歌曲的斗志与力量,主要掌握指挥技巧中的“弹性指挥”,动作主要集中在手腕和手指尖上,而不是依赖大臂的挥动。
音乐教师困境与权益诉求
在课间休息过程中,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历。原本是学音乐的教师却只能兼职代课语文、英语等课程——这背后折射出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校园中普遍被边缘化的现实:音乐课时常被数学等“主科”占用,课时难以保障,以致许多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的音乐素养与艺术熏陶。面对这一困境,廖文兰呼吁音乐教师们积极争取,主动发声,为学生争取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重视素质教育,充盈学生想象力和加强内在文化的培养。
16时30分,“音乐教学工作坊”第二期圆满落幕。
来源:艺术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