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南方+】育才引智,汕头锻造涉外涉侨法治“生力军”|法治汕头 侨乡实践④

2025-11-03 09:41

在汕头这座因侨而立、因侨而兴的沿海开放城市,涉外涉侨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不仅依赖于制度的完善与服务的优化,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的法治人才队伍。

过去五年,汕头市将涉外涉侨法治人才培养置于法治汕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立法引领、服务优化、执法司法协同的前期实践为需求牵引,系统构建“高校培养+实务历练+海外交流”的立体化育才体系,为侨乡法治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成为“人才强市”战略在法治领域的生动实践。

夯实人才基

从培养到实践的全链条建设

“汕头涉外涉侨法治建设已具备政策支持、司法实践、市场需求等多重优势,但需在专业人才供给、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汕头市涉外涉侨法治人才专家库成员、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路晓霞的一席话,道出了汕头法治人才建设的核心关切。

面对复合型法治人才分散等困境,汕头于2023年12月率先组建涉外涉侨法治人才专家库。首批17位涵盖律师、公证、仲裁、学界及实务部门的专家,与3名省级特邀专家共同组成“智囊团”,为重大涉侨事务提供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高校成为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法学教育不能止步于课堂,要让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淬炼专业本领。”汕头大学法律援助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喜表示。今年挂牌成立的汕头大学法律援助工作站,让学生得以直面法律咨询、参与纠纷调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这种“校地共育”模式在涉外涉侨领域更为深入。汕头大学法学院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建设新模式,开设本科涉外法务英语特色班,创新构建“竞赛驱动—教学联动—科研带动”的竞教研三协同循环互促的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汕头大学法学院代表队在第二十三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连续四年代表中国高校赛队参加全球总决赛,并取得最佳综合书状奖。

汕头大学参加中国第二十三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全国选拔赛。 受访者 供图

提升服务能力

从基层到国际的立体化推进

在基层实践中,法治人才培育同样扎根侨乡土壤。在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7名具有侨眷身份的人民调解员正用熟悉的乡音化解涉侨家事纠纷,让法治服务更具亲和力与针对性。

当前,汕头加强涉侨纠纷化解队伍建设,成立由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共12名专业人士组成的涉侨人民调解专家库,并充分吸收侨胞侨眷纳入人民调解员、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队伍;全市有4名涉侨人士被选为新一届市级人民监督员;19名涉侨人士被选为新一届人民陪审员。

随着基层基础的夯实,汕头的法治力量开始向更广阔的舞台迈进。全市法院系统打造了一支105人的涉外涉侨审判队伍,其中员额法官43人,队伍平均年龄37岁,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近半,年轻化、高学历化特征显著。

律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同样成果斐然。通过实施重点培育方案、开展专题培训等举措,汕头现有1名律师入选国家、省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1名律师入选省律师协会涉外律师先锋人才库,20名律师入选省律师协会涉外律师新锐人才库,1名律师获得澳大利亚注册外国律师执照,1家律师事务所入选省律师协会涉外律师事务所库。

五载耕耘,汕头的法治人才建设逐步从“补短板”向“锻长板”迈进。随着专家智库引领、高校基地孵化、基层实践锤炼、国际平台赋能的良性循环,一支通晓国际规则、深谙市情侨情的法治队伍正成为侨乡发展的重要力量。

来源 | 南方+

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11/03/c11874937.html?colID=0&firstColID=2742&appversion=125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14


下一条:【中国新闻网】专家、学者齐聚汕头共探闽方言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