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汕头市科学技术局发布通知,认定5家单位共6个项目为2025年汕头市重点实验室(第一批),由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申报的“汕头市睡眠障碍多模态机制研究和诊疗重点实验室”入选。

据了解,近年来,睡眠问题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困扰。中国睡眠研究会今年3月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约为48.5%,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约1.5亿人需积极干预,而且,睡眠障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国内对失眠、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仍相对零散,各家机构用的设备和标准不一,数据也无法共享。这就像许多“信息孤岛”,让科研工作者难以看清睡眠问题的全貌,也找不到能精准判断病情的“标志物”。此次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入选的重点实验室项目,正是瞄准这个科研缺口,致力于探索睡眠障碍机制,帮助睡不好的患者拥抱好睡眠。
“汕头市睡眠障碍多模态机制研究和诊疗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该院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目前已构建起覆盖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该院睡眠医学实验室是粤东地区唯一一所集科研、教学和临床为一体的综合性睡眠医学中心,拥有7间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导睡眠监测室,可以满足睡眠研究所需要求。此前,实验室已先后入选国家卫健委睡眠技师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教学基地、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中心示范基地、全国睡眠障碍筛查项目筛查基地等,展示了该院在睡眠医学领域的综合实力。
实验室团队由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年科技工作者李韵教授担任负责人。自2020年以来,这支科研“劲旅”已主持各级课题57项,总研究经费约1350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11项(包括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团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1篇,累计影响因子285分。

展望重点实验室的未来科研方向与预期成果,李韵透露,实验室将制定一套更适合国人体质的睡眠评估标准,利用人工智能全方位分析为每个人绘制独特的“睡眠画像”,同时通过“互联网+智慧医疗”手段,帮助睡眠障碍患者实现精准预测与个性化干预,把睡眠障碍诊治率从不到5%提升至20%左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为健康中国2030提供可复制的睡眠医学范式。
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11/01/c11871745.html?colID=0&firstColID=87&appversion=125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