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香港文汇网】沿着范長江足跡 高校新聞學子重走「中國西北角」

2024-09-09 17:21

師生們在寧夏葉盛鎮五星村調研。(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實習記者鄧菲、胡岳詩童、謝嘉淇)「此次考察西北,讓我們對這片土地的過去與未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8月底,由汕頭大學新聞學院組織的「尋道讀行記:90年後重訪中國西北角」活動,結束了寧夏行程。在為期12天的時間裏,新聞學子們沿着范長江的足跡,邊走邊採,邊寫邊發,將一路所見所聞所悟以及西北發展的巨變,通過筆端和鏡頭,進行了生動的解讀。據悉,自2007年以來,汕頭大學新聞學院已經前後10次開展「重走西北角」活動。

用筆端和鏡頭講述西北發展故事

范長江是中國新聞界的一面旗幟。1936年,在外憂內患的時局中,范長江考察了西北角。他從甘肅蘭州出發,乘羊皮筏順黃河而下,出黑山峽進入寧夏,詳細記錄所到之處的見聞,構想未來建設藍圖。

調研隊在檔案館查考范長江筆下雲亭渠蹤跡。(受訪者供圖)

汕頭大學新聞學院相關人士表示,時隔近90年,在中國記協指導下,汕頭大學新聞學院調研隊帶着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走進寧夏。從湧泉村到閩寧鎮,從雲亭渠到青銅峽,再從葉盛鎮稻田到中寧算力中心、靈武光伏養牛場,從1236工程泵站到唐徠渠正闡口……總行程2426公里,歷時12天,考察新舊之變,體悟「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成就,再度深化對國情的認識。

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揚黃泵站,調研隊的師生們參觀了「水往高處流」的奇跡。紅寺堡揚黃工程將黃河水抬升305.8米,灌溉出100餘萬畝良田。工程最遠延伸至同心縣預旺鎮,揚程高達746米。在永寧縣王太村,調研隊找到了范長江筆下雲亭渠的渠口,循舊跡沿途考察,摸清了雲亭渠的前世今生。

調研隊在寧夏靈武農場場史館了解水利與新中國農墾歷史。(受訪者供圖)

寧夏大學水利專家田軍倉接受同學們採訪時表示,水利興,農業盛,經濟強,國家興。新中國使古老的渠系煥發生機,調研隊走訪青銅峽水利樞紐,探察「百渠流潤」的故事。在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農場渠從這裏流過,副場長楊博勾畫了新中國農墾的發展歷程。范長江記述的邵惠群屯田的烏托邦,在這裏變成了現實。

團隊師生與當地村民交流。(受訪者供圖)

深入基層有意義的一項教學實踐

因缺水而困,因興水而富。在此次行程中,調研團還走訪了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26年來,這裏先後安置了來自寧南乾旱地區8縣156個鄉鎮412個村的23.5萬人,如今人均純收入從500元增至14000元。「昨日乾沙灘,今日金沙灘。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紅寺堡區委宣傳部部長馬青松感慨道。

寧夏閩寧鎮因電視劇《山海情》熱播而為人熟知,如今閩寧鎮常住人口6.6萬人,有多個特色產業支撐。《山海情》電視劇中「馬得福」的原型謝興昌,是原閩寧村黨支部書記、第一批從西吉縣搬遷到而來的移民。他在接受採訪表示,以前山大溝深,靠天吃飯。現在,山也綠了,水也多了,閩寧鎮生活越過越好。

「這是一次鍛煉專業技能的寶貴機會,如一面鏡子映照時間的力量與社會的進步。」對於此次西北考察調研之旅,汕頭大學新聞學院調研隊成員尹貞妮認為,讓自己對這片土地的過去與未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寧夏大學新聞學院創始人王慶同教授亦表示,這是很有意義的一項教學實踐。

上一条:【南方+】下基层送关爱!汕大11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开展系列志愿活动 下一条:【学习强国】广东高校开学季,都有哪些“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