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里镇樟林古港“游火帝”民俗文化。(邹启铭 摄)
中国报道讯(郑雪云 报道)“投身于乡村振兴一线,在青春新赛道上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汕头大学“数智兴村”实践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投身一线。为有效解决助力县、镇、村的发展难题,暑期期间,实践队聚焦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需求,开展了一系列“三下乡”社会实践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活动,以文为魂,兴旅为脉,打造出一份具有“东里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案例。
乡村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却面临利用不足、险遭遗失的文化难题。樟林古港,坐落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潮汕嵌瓷、木雕、壁雕、石雕等传统工艺,“游火帝”社日、红头船精神等民俗文化,“四点金”、“驷马拖车”、“下山虎”等建筑格局。然而,尽管樟林古港的文化资源如此丰富多元,但诸多文化资源并未转化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无法准确把握并满足游客的消费偏好导致难以形成高黏度的游客群体,樟林古港在文旅融合和乡村旅游发展上亟待振兴。
为解决樟林古港文化困境,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方针和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汕头大学 “数智兴村”百千万突击行动队前往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开展建筑调研和测量记录活动,对当地建筑文化进行详细记录和数字化留存;访谈近300余名基层人士,形成专业化的文化振兴调研报告;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分享会,为当地分享文旅建设经验……团队积极展开一系列助力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和乡村文旅的实践活动,以期通过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对古建筑的结构、风格、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听取文化传承保护者对古建筑的介绍和讲解,实践队认真记录相关文化背景,并用卷尺等工具开展建筑测量和尺寸记录,还利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留存,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后续,“数智兴村”实践队将利用收集和记录的建筑数据,搭建空间文化景观数据库,助力东里镇樟林古港建筑文化数字化留存与保护,助力乡村文化保护。

“数智兴村”实践队开展测量和记录活动。(曾菲菲 摄)
为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建筑特色,把握文化振兴脉搏,“数智兴村”实践队合理分工、高效合作,精心设计了针对不同人群的调查问卷,先后走访风伯庙、永定楼、起风陈公祠等多个文化建筑,调研村民对乡村文化建筑的了解情况以及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的看法意见。实践队一共走访27处地点,累计采访279人,涵盖政府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东里镇驻镇帮扶工作队、各村村党组织书记等,形成较为系统的东里镇文旅发展调研报告,为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里案例”提供建议。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性转化文化资源为旅游产品。”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成员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依托“文化促旅,振兴乡村”特色品牌活动,为东里镇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建设分享会。实践队成员博采众长,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科技、创意、艺术等多个角度为当地文旅建设带来建议分享。整场分享会气氛热烈,东里镇居民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未来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实践队成员的努力不仅为东里镇带来了宝贵的建议和灵感,更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
“数智兴村”实践队的行动还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团队目前已与当地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践队这次组织的下乡调研和后续成果的产出,不仅有助于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还能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助力地方的乡村振兴事业和“百千万工程”建设。
“我们希望以青年之力,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高效利用和文旅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队队长康思敏介绍,未来“数智兴村”实践队将通过百千万工程平台链接更多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镇,通过对接服务,解决村镇关于文旅建设的需求,探索独树一帜的乡村振兴路径和数字化乡村文旅建设方案,把青春书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汕头大学文学院供稿)
http://cxzg.chinareports.org.cn/cxzg/news/5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