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切实破解基层学校器乐教学瓶颈,10月24日,由汕头市教育局与汕头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小学美育浸润乐器教学工作坊”在汕头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林伟杰老师的带领下于潮南区峡山义英学校正式开班。汕头市教育局音乐教研员郑源老师、潮南区教育局音乐教研员倪雪雁老师、峡山教育组艺术教育专干柯诗展老师及全区20名骨干音乐教师参与本次活动,共同开启为期12周的培训。
启动仪式:凝聚共识,锚定美育攻坚方向
启动仪式上,柯诗展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本次美育浸润乐器教学工作坊的背景和目的,强调提升中小学美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并介绍到场的领导和老师。
接着,倪雪雁代表区教育局领导和参与本次培训的20位老师,感谢汕头市教育局、汕头大学把器乐项目送到潮南,并感谢汕头市音乐教研员郑源和汕头大学林伟杰两位老师的到来,同样感谢峡山教育组科主任、峡山义英学校校方领导对美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其次,她向在场参加培训的老师提出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的三点要求,希望各位老师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潮南区美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力量。
接下来,郑源在发言中向老师们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美育浸润项目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郑源告诉大家,器乐是一个可以面向所有孩子开展、面向人人开展的项目,潮南这个地方是地方音乐、潮州音乐资源非常丰富的沃土,启发老师们在学习后举一反三、打开思路。郑源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鼓励教师们在困难中一点一滴地进步、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推动区域美育教育的发展,并希望未来能在全市比赛中看到潮南区的学生身影。
最后,林伟杰对于省教育厅对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器乐比赛的开展情况给予了补充,并对于郑源曾提出的在粤东地区开辟独立赛道的设想表示了认可与期望。他认为这一设想若能实现,将极大提升汕头市在粤东地区的艺术教育地位,并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争取将来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专家授课:聚焦实操,破解器乐教学痛点
林伟杰在此次培训中,以器乐乐团指挥技法为核心切入点,系统性地开展了专项训练。他首先从指挥的基本姿态、手势语言与动作规范性等方面入手,引导参训教师进行细致演练,逐步构建起清晰而富有表现力的指挥动作体系。过程中,他着重分析了合唱指挥与器乐指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既指出二者存在的差异,也强调其内在共通的艺术原则与情感传递功能,帮助教师实现跨领域指挥思维的融合。
在理论拓展环节,林伟杰系统介绍了不同类型器乐乐团的结构特点与表现风格,并进一步提出“万物皆可乐团”的创新理念。他鼓励教师突破传统乐团编制的限制,发掘身边可用的音乐资源与器物,以创意重组的方式构建教学乐团,拓展美育实践的边界。
此外,林伟杰还分享了他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印象教学法”。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表现欲。他阐释了如何将抽象音乐元素转化为可感、可演的课堂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具有启发性与实操价值的教学路径。
未来展望:持续深耕,构建美育长效机制
林伟杰表示,工作坊结束后将启动“双周线上答疑+季度线下复盘”机制,为基层教师提供长效支持。“上周观摩全市美育展演,潮南区还是器乐表演的空白区,但我相信通过一年的系统培训,明年的舞台上一定会有潮南孩子的身影。”他的鼓励让在场教师充满信心。
此次工作坊的举办,标志着汕头市美育浸润行动从“普惠式培训”向“精准化攻坚”稳步转型。通过高校专家“下沉式”授课、骨干教师“裂变式”辐射的创新模式,将有效破解基层学校器乐教学“开课难、坚持难、出成果难”的三重困境,为粤东地区美育均衡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汕头经验”。
来源:艺术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