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关注海洋环境,守卫蓝色家园——《走向海洋》课程组走进南澳渔村开展主题教学实践活动

2020-11-16 15:09

为加深同学们对海洋的认识,了解海洋的现状,增加海洋保护的经验和知识,《走向海洋》课程组于11月7日和8日,在汕头市南澳岛南澳渔村开展主题为“关注海洋环境,守卫蓝色家园”教学实践与科考探索活动,通过实践掌握学习相关技能,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借此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保护海洋的认知,尽可能降低人们对海洋的伤害。

净滩宣教,卫海行动双管齐下

11月7日上午,课程组同学和云澳中学的志愿者汇合,在云澳海滩开始清理沙滩上残留的种种垃圾。在大家收集回来的垃圾中,占了大比例的是各种泡沫垃圾,其次是各种塑料垃圾,和一些树木残枝。净滩行动中,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十分突出,他是一位自愿提出跟随哥哥一起进行公益活动的小弟弟。个头虽小,可能力却不小,小弟弟和其他哥哥姐姐配合,清理出了一大袋垃圾。我们欣喜地发现,环保意识已经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根植。

在这场公益净滩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一起共享了一种身份——海洋保护者。净滩组组长陈琦婷同学在活动结束后感叹道:“一起参与活动的老师,真的是在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来教导孩子们,要保护海洋,要爱护我们的家园。”

当天下午,课程组一行转战云澳中心广场,开展公众海洋保护意识提升宣教工作。课程组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策划,结合渔村人群特点,寓教于乐,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并穿融入海洋保护知识的游戏项目,同时,“海洋小讲堂”也在渔村广场面对公众“隆重”开讲,向前来参加宣教活动的当地居民和学生讲述海洋知识,强调海洋污染的危害,树立保护海洋的意识。拒绝海洋垃圾,必须从每一位生活在海边的海洋子民开始行动起来。

采样分析,掀开海洋微塑料的真面目

关于微塑料的研究是当前科研热点,在课程组毕然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于11月8日,前往布袋澳、青澳湾进行海水样品和垃圾样品的采集,希望能通过对采集样品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此地海洋生物微塑料污染情况。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进行相关的科学采样活动,不免感到既兴奋又紧张,既高兴于可以亲身体会科研操作,又紧张于没有实战经验难免犯错。最终,在大家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之下,采样活动顺利完成。一位负责采样的小组成员表示,经过这次实际操作,他对于五点取样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更进一步认识到了科学研究中的严谨与仔细。

采集回来的样品,随后会送入汕头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相关实验室,进行后续的相关研究分析。课程组的同学在实际的采样操作中收获颇多,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采样成员在完成样品收集后,脸上都不免多了一分沉重之色。11月8日上午,适逢南澳岛的退潮之时,海水从沙滩上褪去,流露出许多垃圾,数目之多,令人触目惊心:绿色的尼龙渔网、泛黄的泡沫箱、漆黑的橡胶轮胎......一件又一件本不属于美丽蓝色大海的垃圾,无声的向人们昭示着,守卫我们的蓝色家园,刻不容缓!

渔村走访,揭示环保意识大短板

在采样组的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时,另一边,采访组的同学也陆续前往云澳中学周边地区,对本地居民开展相应的采访调查,了解他们对于保护海洋的意识和看法。接受采访的云澳中学朱锦洲老师表示:“目前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就是填埋,当原先的填埋点饱和后只能另外开辟新的填埋点;在内港养鱼的渔民,投放的过多的饲料,都沉积在海底,当夏天到来温度升高时,海水就会有股臭味.”。在采访中有一位司机说道:“送去给海上渔民的一些生活物资‘有去无回’,那些用完的垃圾去哪里了?都扔到海里了”。

采访组在走访中发现,附近地区的居民大多为老人家,且不乏有世代都是海边的渔民,即便在居住区有张贴相关的垃圾分类、垃圾不入海的标识,但居民的执行力不高,人们不了解也不清楚相关的环保理念。朱锦洲老师向同学们透露,出海捕鱼的渔民们,一拖网,网里面都会有很多的垃圾,如果要求渔民们把拖网里的垃圾带回,那出海捕到的鱼就会很少,捕鱼成本大大提高,于是渔民们通常都是把鱼挑出来把垃圾扔回海里。

同学们整理收集回来的采访信息,总结出了大致的附近居民的保护海洋意识情况:总体而言,居民们的保护海洋意识并不强,当地也没有组织相关的海洋垃圾清理活动,垃圾分类回收对于大部分居民而言成本过高,许多人们沿用老方法将垃圾直接倾倒入海,环保意识亟待提高。

课程组希望通过此次活动,通过切实的沙滩净滩、科普宣讲,能够给生活在此地的人们建立保护海洋、守卫蓝色家园的环保意识,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在云澳中学的孩子们心中树立一个保护环境的榜样,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能够从小树立起海洋保护意识,了解到我们生活着的这个蓝色的家园,是美丽而脆弱的,需要我们认真仔细的呵护。

文 肖黄璇 图 《走向海洋》宣传组



上一条:学校开展食堂安全工作专项检查 下一条:长江大讲坛第十三期:冯雪松寻找被遗忘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