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8日,汕头大学“数智潮韵”文化突击队在揭西县塔头镇旧住村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为期四天,以“古厝新语・文脉寻踪”为主题,突击队通过与当地人员的深入访谈、拍摄和测绘传统建筑,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为传统建筑的数字化保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动仪式:校地携手,共谱新篇
7月5日,调研队抵达揭西旧住村,并在旧住小学举行调研行动启动仪式。汕头大学文学院团委副书记陈醒通在仪式上对当地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勉励突击队珍惜此次调研机会,深入挖掘潮汕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数字化技术等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深度访谈:平衡保护与发展,守护乡愁载体
启动仪式结束后,调研队对旧住村党支部书记刘平准进行深度访谈,全面了解旧住村传统建筑的历史沿革、分布特点、保护现状及未来规划。刘平准提到,旧住村现存“下山虎”“四点金”等潮汕典型民居。他认为乡村工作需平衡保护与实用、传统与现代,旧住村将始终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基,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让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他还为团队引荐了当地古建筑技艺传承人吴俊鹏进行访谈,为后续调研提供专业支持。
匠心对话:解码营造密码,传承濒危技艺
7月6日上午,调研队采访了潮汕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吴俊鹏。吴俊鹏从事古建筑行业四十余载,对潮汕传统建筑的形制特征、装饰工艺及文化内涵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潮汕传统民居的典型形制“下山虎”与“四点金”。谈及传承现状,吴俊鹏坦言,年轻一代学习传统建筑技艺者较少,但他始终坚守初心,通过手绘图纸、修复古建筑等方式延续技艺。他强调,传统建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唯有在保护中延续其精髓,才能让古老技艺立足于当代、永续于未来。
村民心声:新居便利与老屋情怀的碰撞
为进一步了解当地村民对古建筑的认识情况,调研组同学走进本村村民陈女士家中等地开展访谈,围绕潮汕新老建筑对比、居民对传统建筑的认知程度及情感态度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从普通村民视角为传统建筑保护研究增添鲜活注脚。此次对话让调研组跳出文献资料与宏观数据,从居民的日常体验与情感联结中,更生动地捕捉传统建筑在当代乡村生活中的现实价值,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层视角。
童言识厝:童心守护,传承希望
调研队还前往旧住小学,通过趣味互动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地小朋友对潮汕传统建筑的认识、态度及情感。采访中,小朋友们表示,尽管多数未曾居住过传统老房子,但通过义教课程,他们对“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形制有了初步了解,并对老房子精美的装饰艺术如嵌瓷、木雕等产生了浓厚兴趣。当谈及老房子保护时,小朋友们纷纷表达出强烈的守护意识,认为应阻止任何破坏行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一面是代际传递的断层,一面是教育唤醒的希望。这份来自童年的认知火种,或将为文化传承开辟新的可能。
实践深耕:拍摄测绘留存文化标本
除访谈外,调研队还对旧住村的传统建筑进行系统拍摄,重点对刘氏宗祠进行测绘。队员们头顶烈日,细致记录每一处建筑结构与装饰细节,为后期建模设计积累一手素材。潮汕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吴俊鹏也专程赶来,为团队带来珍藏的相关书籍与建筑草图,并在现场讲解祠堂营造逻辑,让队员们对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次调研行动,汕头大学“数智潮韵”文化突击队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调研实践,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为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
“传统建筑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跃动的文明之火。”队长柳嘉惠在结束仪式上总结道。团队表示,将以古建筑活化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高校+地方”协作模式,以青春智慧守护文化根脉,让古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与发展活力。
文字:柳嘉惠、江彤、王晓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