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汕大学子走进南澳,以青春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2025-07-23 22:09

近日,汕头大学文学院《红动潮汕》服务性劳动课程顺利结课。此次课程立足汕头市南澳县红色文化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多学科交叉团队的智慧力量,传播当地红色文化,讲述南澳红色故事,从红色文化中汲取信仰养分,以青春实践为红色文化传承和文旅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红色调研:以行践知,探寻红色根脉

“南澳有哪些红色故事?”“如何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怎样增强青年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带着这一连串的思考,同学们开启了课程的探索。在前期理论学习中,从服务学习模式的核心要义到服务性劳动课程的育人目标,同学们逐步深化对劳动的理解;从潮汕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到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土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同。

为让实践更接地气,课程组特邀南澳县委党校副校长杨永西为师生解读南澳红色现场教学路线,深入剖析各红色地标承载的文化价值与革命精神。杨永西勉励同学们:“希望同学们溯源求真,以严谨考究的态度、开拓创新的思维投身实践,探索红色根脉与现代科技、文化融合的新路径,带动更多人共同守护、弘扬南澳红色基因。”

循着红色足迹,课程师生走进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渔民公馆、烈士陵园、总兵府等地,带着课程任务沉浸式研读南澳红色历史,探寻红色根脉。同学们还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对场馆工作人员、游客等开展访谈,既调研当前红色文旅资源存在的短板,也聚焦青年人对红色精神的认知程度、认同深度与传播创新需求。“不少人对南澳总兵府的历史知之甚少,作为汕头人,我特别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故事,平时也常带亲友来参观。”南澳总兵府内,一位接受采访的游客如是说。

红色宣讲:以声传情,厚植家国情怀

为让红色宣讲更规范、更走心,在南澳县委党校支持下,课程组师生组织开展南澳红色教学路线调研行动,以实际行动助力红色精神传播,赓续文化根脉。

烈士陵园内,先烈精神丰碑指引后人赓续红色血脉;渔民公馆里,斑驳砖墙与史料诉说反封建反剥削的峥嵘岁月;海防史博物馆中,明代文物等串联厚重历史;总兵府以杰出总兵事迹为主线,展现历代驻岛总兵廉政形象,弘扬优秀廉政文化。同学们化身红色讲解员,在这些红色地标前,向同行师生、往来游客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从渔民公馆的革命故事到总兵府的廉政传统,从海防史的兴衰到烈士陵园的英烈事迹,让沉睡的历史在讲述中苏醒。

“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是文明发展的永恒动力,新时代‘一带一路’正延续这份丝路精神,以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续写人类共同繁荣的篇章。”在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课程成员李彤将海岛海防史与“南澳Ⅰ号”沉船故事相结合,从青年视角解读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赢得在场师生的共鸣。

南澳总兵府内,课程成员黄奕琪的讲解同样让同学们感触颇深。那些可感可触的红色故事,让学子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温度,在感悟中厚植家国情怀,让革命传统、爱国精神与青年担当在血脉中传承,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创意产出:以新载道,焕发红色生机

调研结束后,同学们灵感迸发,围绕南澳红色文旅发展现状,从青年人视角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大家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内涵,以严谨考究的态度、创新突破的思维,通过图文制作、文创设计、桌游创作、短视频制作等将理论思考转化为实践成果。

同学们用图文并茂的文章介绍南澳烈士陵园的五座纪念碑与渔民公馆的历史,将烈士守海卫国的壮歌、渔民暴动的热血历程娓娓道来,让红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

创意实践中,同学们发挥专业所长,设计更多年轻态传播作品。其中,以“南澳Ⅰ号”沉船遗址为灵感,设计出立体冰箱贴、主题茶具等文创产品;“海鸥信使”IP以海浪为羽、身携罗盘与万历通宝的海鸥,以期成为串联古今海上贸易与海防精神的文化符号;短视频创作则聚焦南澳总兵府,以杰出总兵事迹为主线,沉浸式串联海防历史,让“招兵树”“闽粤界碑”等标志性景观在镜头下流转光影,生动诠释优秀廉政文化。

感悟回响:知行合一,厚植青春担当

本次课程深入汕头南澳,构建“劳动+思政”课程模式。课程依托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打造“调研、思政、宣讲、服务”等多维度深度融合的实践体系,引导青年大学生以跨专业团队协作的形式,在劳动体验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课程依托场景化的实地探索与沉浸式红色宣讲,让青年们汲取信仰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谈及收获与感悟时,课程成员陈盈说:“通过本次课程的实践体验,我对红色文化宣传的理解从‘单向传播’转为了‘双向互动’,原本我认为红色文化传播只是单纯讲解历史,实际调研中却发现年轻游客对传统解说兴致不高。这也让我明白,不仅要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更要思考如何让年轻人主动‘走进来’。课程从调研到设计文创产品的过程,让我切实体会到‘理论+实践’的课程设计逻辑,即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再站在青年人的视角,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课程采用多学科交叉组队的形式开展实践,让同学们在红色文化学习中进一步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红色教育需要‘接地气’,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团队协作,也在不断地反思如何将历史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并设计个性化的讲解和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果。通过理论和实践,让我更加理解了南澳岛红色历史的意义,也让我对劳动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团队的分工协作模式和课程反思模式更是为我们高效完成任务提供了保障。未来,我希望可以参与更多类似的志愿服务,将红色文化的传播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2023级曾世杰同学分享道。

作为南澳总兵府视频拍摄小组的成员,2022级黄文起同学在课程结束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昔日孺子今孤臣,潮汕兴兵天下闻。江山遍地忠臣墓,东南自有砥柱存。闽粤碑前空回首,总兵府外月留痕。今日到此寻古迹,方知南澳有忠魂。” 他感慨道:“南澳总兵府的海防故事、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历任总兵廉洁自律建设南澳的历史等都是值得弘扬的红色历史文化。潮汕地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课程让我们读懂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更愿为红色文化传播与当地文旅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供稿:文学院



上一条:“古厝新语”在揭西响起:汕大学子探索潮汕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传承新篇章 下一条:当潮韵汕味遇上跨学科多语言的青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