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当潮韵汕味遇上跨学科多语言的青春表达

2025-07-23 22:04

近日,汕头大学思源书院服务性劳动课程《多语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与传播实践》结课。在这次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同学们以多语言为桥,用镜头叙事、文字创作、手账制作等多元形式,深挖潮汕美食、非遗技艺中的文化密码,并走进校园开展沉浸式宣讲,用心用情讲好潮汕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从课堂到田野,让文化基因融入血脉

“怎样让故事创作更吸引人?”“用英语讲‘厝角头’的飞檐翘角,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有韵味?”开课之初,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启了语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为全面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在前期理论学习中,课程指导老师系统阐述课程背景,解析潮汕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传播路径,展示往期优秀作品,并深入讲授翻译技巧、视频拍摄技巧,这一系列系统化的理论培训与技能指导,为后续的实践筑牢根基。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潮汕文化,课程组带领同学们走进汕头市文化馆和开埠文化陈列馆,通过观赏潮绣作品、探究英歌舞历史渊源、记录嵌瓷工艺细节、探寻特色美食起源等多元方式,让同学们沉浸式感受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场从课堂到田野的“文化寻根”,不仅让同学们攒满了素材,更让潮汕文化从“知识点”变成了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

从创作到宣讲,让传统活在当下

在实践环节中,由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的队伍,将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深度融合,围绕潮汕特色美食和非遗技艺开展实践,以镜头叙事、文字创作、手账制作等多元形式,让潮汕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新生。美食文化组记录“双拼”粽球、朥饼、红桃粿、牛肉火锅等特色美食的制作工艺,采访坚守传统的手艺人;非遗工艺组探访茶园、拍摄厝角头、研究嵌瓷技艺、学习潮绣技法,感受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

成果汇报会上,同学们的创新成果精彩纷呈。短视频以镜头语言捕捉潮汕文化的独特韵味,既有对传统工艺的匠心记录,也有对市井生活的鲜活呈现,其中《茶叶园记》以晨雾中的茶园与茶农的指尖特写交织,唯美的画面与悦耳的英语配音让自然与人文共振,赢得了声声赞叹;创意写作作品另辟蹊径,其中《一片茶叶的视角》以拟人化叙事讲述制茶工艺,借“叶脉里流淌的不只是茶多酚,更是人间的温情”这一精妙表达,将茶文化与人文关怀巧妙联结;此外,手账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勾勒出潮汕建筑的美学线条。同学们用多语言表达与创新传播手段,生动诠释了潮汕的历史底蕴、自然风貌与生活百态,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潮汕特色文化力量。

为引导同学们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运用多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组织同学们前往揭西美德华侨学校,以多语言面向青少年开展文化浸润课堂、文化体验展示活动,完成文化传承的“接力”。文化体验展示区内,“厝角头韵,双语传情”“飞檐流瓷,巧嵌潮情”等创意摊位则以潮汕非遗元素为核心,结合中英双语讲解,让传统文化焕发多语言传播的活力。浸润课堂里,笑声不断传出,同学们围绕潮汕朥饼、红桃粿等地方特色美食,从食材工艺、历史渊源到文化内涵展开深入浅出地讲解,小朋友们踊跃参与、积极回答,共同感悟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记录到传播,青春与文化共成长

植根于潮汕文化的深厚土壤,这门课程依托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特优势,为同学们搭建起沉浸式探索潮汕文化脉络的实践平台。在这里,理论学习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跨文化传播中的生动实践。镜头下,潮汕古厝的飞檐翘角静静诉说着历史沧桑;文字间,传统美食的烟火气息传递着市井温情。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独特的创意视角,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自觉。

课程结束后,学员们的感悟里蕴藏着成长的印记。有的同学在探访手艺人和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读懂了劳动里藏着的坚守与热爱;有的同学在文化宣讲的互动里,明白了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有的同学在文化翻译的推敲中,悟透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密码的精准传递;还有的同学在团队协作的磨合中,体会到不同专业思维碰撞出的创意火花。这些感悟如同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让那份源于文化认同的自信,愈发坚定而深厚。

来自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钟一菲至今记得拍摄朥饼制作时的顿悟瞬间:“当我们第三十六次拍摄开酥失败时,老师傅说‘猪油与面团的融合,就像韩江水和潮汕人般缠绵分不开’,那一刻顿悟了,镜头该捕捉的不应只是工艺,更是那面粉扬起的文化弧线与老人手背震颤的生命记忆。”

来自202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胡穗宜则对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原以为技术能力是课程的核心,期待通过编程、工具开发等方式高效完成任务。然而,实际参与中发现,对于文化传播,在翻译时必须深入理解文化符号背后的寓意,在采用新工具时需兼顾文化的地域表达,不能丢了文化印记。”

“红桃粿模具在孩子们手里翻转拍落的瞬间,我突然懂了‘传承’两个字的重量。” 来自2022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罗杰说起采访红桃粿手艺人的经历,“那位做了20年红桃粿的阿伯,从开始谋求生计制作红桃粿,到如今成为阿伯生活的一部分,他对传统的热爱和坚守令人尊敬。当我们用双语给孩子们讲红桃粿的寓意时,其实是在传递一根无形的‘接力棒’,让文化在代际传递中永远鲜活。”

来自2023级西班牙语专业的李晶晶则从潮绣创新里看到了传统的生命力:“当看到潮绣传承人结合潮流、文旅元素等对潮绣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让我们懂得潮绣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应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因此在开展宣讲时,我们将潮绣工艺融合于游戏中,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又以生动的形式传播潮绣传统文化。”

来自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余岱蒙谈到了团队协作的收获:“团队协作的模式,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厝角头背后蕴藏的历史。从其建造工艺感叹古人的智慧,从五行文化挖掘到对传统的新解读,我们在实践中感悟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变化,沟通协作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课堂到田野,从创作到宣讲,从记录到传播,课程以跨学科多语言为钥,打开了潮汕文化的青春表达之门。通过多语种表达与创新性传播,同学们不仅实现了个人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双向提升,更在文化传播实践中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以青年之声续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篇。

文图:思源书院



上一条:汕大学子走进南澳,以青春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下一条:“乡”约盛夏,“筑”梦新东——汕头大学“烛光筑梦”突击队暑期支教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