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下午,汕头大学淑德书院第二期 Big Sister Program 的线下活动“曼陀罗艺术疗愈”圆满举行。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塑造个人价值、积极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淑德书院邀请到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范馨元老师为姐姐和妹妹们带来一场打开自我、舒缓内心的艺术疗愈之旅。范老师长期致力于曼陀罗疗愈和心理健康服务公益事业,此次活动也让在场的参与者收获到奇妙的体验。
曼陀罗,源自古印度梵文mandala的音译。曼陀罗花本身具有毒性,但作为药引入药却能有解毒、镇静、止痛的功效,对失眠患者十分有用。
在1916年左右,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分析心理学开始与曼陀罗意象产生链接;后期,荣格深入到集体无意识中,认识到曼陀罗与“自性”(self)原型、共时性之间的关系,进而发展出在简单的圆圈图腾中作画,通过创作来洞察内在、获得身心的疗愈。
范老师讲到,二十年前的一次西藏游历之旅中,她收藏了两幅珍贵的“唐卡”作品。后来,在对曼陀罗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后,她更是前往瑞士苏黎世,即荣格的故居进行研学。回望过去时,范老师发现,自己喜爱的唐卡作品竟与曼陀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让她感到惊喜又激动。


曼陀罗绘画作为将潜意识可视化的工具,被应用于心理疗愈、儿童心理健康、抑郁症治疗及日常生活减压等方面,成为绘画者情绪表达和宣泄的途径。
范老师在介绍了曼陀罗的发展来源之后,开始带领姐姐和妹妹们,伴随着悦耳的轻音乐、配合缓慢的呼吸节奏,眼前所有的烦心事都在这一刻得以消散。


紧接着,同学们开始专注于自己的曼陀罗图画,挑选心仪的颜色进行涂绘。在涂绘过程中,大家透过填涂方圆的几何形状,感受属于曼陀罗的能量。画笔下诞生的每个色块,都是对自我的深入了解。
色彩拥有无穷的力量和想象空间,可以连结我们内在的情绪、释放日常的压力,进而创造强有力的能量圈。身处五彩缤纷的世界,你是否想过,色彩向我们透露着怎样的信息和线索呢?
平涂、渐变、连续、对比、呼应,不同色彩的选择和用笔方式,无不呈现着绘画者的性格、潜意识、内心矛盾与冲突,由此碰撞出独一无二的曼陀罗作品。
对于色彩的联想,我们往往会寄托于真实的自然物,如:“红色”容易使人联想到火焰、鲜花、血液等,是热情、活力、喜庆和希望的体验;“蓝色”使人联想到海浪和天空,有平静、悠远和开阔的色彩感受... 从色彩窥探内心世界,大家的潜意识里都藏着什么样的心事呢?



范老师邀请姐姐和妹妹们相互展示自己的曼陀罗并分享绘制时的体会,大家看到了山川草木、梵高的星空、机器人和恶魔,还有温柔与追求。尽管一开始都是同样的图形线稿,在大家绚烂的色彩表现下,俨然变成一幅幅生动又充满意象的画作。
点、线、面的巧妙结合,从无序到有序,整个过程都由绘画者根据自己的感觉自发建立。曼陀罗绘画,正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潜意识,外化为线条、图形和色彩,从而窥探内心的秘密。在这次交流分享中,姐姐和妹妹们对彼此的了解和亲近又加深了一步。
范老师表示:“不管是姐姐还是妹妹,在每个阶段都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和迷茫,试着将曼陀罗绘画作为舒缓自身焦虑的工具,适时调整状态,提高专注力,唤醒自性,勇敢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