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盐安市隐,蟹稻祝年丰。”“民以食为天”是世代中国人所信奉的约定俗成,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饮食水平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青蟹作为一种高档的海产品,提供的蛋白质品质高端,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再加上味道鲜美,因此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小小青蟹,大大产业
2016年起,汕头大学理学院“育蟹者说”项目团队开始与饶平柘林镇、大埕镇、海山镇等海水养殖产业较为发达的乡镇接触合作,逐步与多个颇有实力的水产养殖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聚焦青蟹种质创新、育苗和养殖研究,并在饶平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的协助下推广相关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
几年来,项目组拜实践为师、学无字之书,走进基层农户实地了解养殖户需求,发现蟹苗质量参差不齐,池塘高密度养殖过度依赖沿海环境,成蟹成活率低、传统养殖污水排放量大等问题。经过对项目的不断科研打磨,“育蟹者说”项目团队最终研究出集装箱式陆基化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软壳蟹技术。在与个别养殖户养殖公司合作应用技术后,青蟹存活率达97%以上,节约土地面积90%以上,实现0污水排放,显著提高了青蟹蜕壳率,缩短蜕壳周期10天左右,实现了软壳蟹的规模化生产;同时,显著延长了软壳蟹硬化时间4小时,为走向餐桌赢得了更多时间。项目团队在全国累计推广养殖24.99万亩,总产值53.19亿元,新增利润4.21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今年5月,汕头大学理学院“育蟹者说——软壳蟹养殖助力乡村振兴”入选广东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种子示范项目,带着这份殊荣,扛着这份重任,以项目组成员为核心,于7月初,理学院组建了2023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暨“百千万”突击队共计60余人一起走进海山,热情高涨地投身于下乡服务工作中,投身于“百千万工程”示范项目,他们走进养殖企业,走到养殖户身边,为饶平县海水养殖业问诊把脉,并提供科学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7月13日上午,项目成员下到饶平县大埕镇西海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养殖户进行沟通,切身实践了解育蟹过程,排水、观察溞状幼体、下池查看抱卵蟹发育情况、加水投饵、检查蟹公寓及蟹蜕壳情况,体验养殖户的日常生活,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将自己的专业与技术特长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提升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不懈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百千万”辐射作用显著
近几年来,在“育蟹者说”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已经有数十名海水养殖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海山科技助农。今年,在“百千万工程”的示范项目号召下,7月中旬,在“育蟹者说”项目团队叶绍潘博士的陪同下,理学院郑怀平教授、陈伟洲教授、张洪宽博士、林剑青博士等四位专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带着各自研究的水产养殖技术走进海山镇政府,为60余名养殖户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养殖技术专场培训。郑教授对“南澳金贝”的育苗及养殖技术进行了详细、系统地讲授;陈教授介绍了微藻主要种类,饵料微藻在水产养殖业应用,饵料微藻的规模化培养技术等。在随后的座谈交流环节,针对现场养殖户提出的问题,几位专家进行了“一对一”精准帮扶。 “这让我对养好紫菜、提升海山紫菜品质和产量有了更多的信心!” 座谈结束后一位养殖户自信地谈道。几位专家依托“百千万工程”,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为海山镇海水养殖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参考,把先进科技带进乡下,把新思路、新技术、新做法根植于广袤的乡土大地之上,惠及100余名养殖户,为振兴乡村提供“硬支撑”。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改变生活的不仅仅是那些火箭上天、潜艇下海的重科技,而像海水养殖中一个小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同样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一只蟹,为海山带来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也带来了一批有思路、有干劲、有闯劲,扎实投身于科技研发和“三农”服务的新时代突击队。未来,理学院将依托“百千万工程”,继续深耕钻研,预计吸纳农户30000+,造福更多基层百姓,以成功案例为标杆,传授经验相互帮扶,激活振兴海岛“原动力”,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文 万昀晶 项梓菲
图 “育蟹者说”项目组 王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