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三下乡”“百千万”,汕大青年“自找苦吃”进海山!

2023-07-14 22:40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走进乡土中国深处,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将艰难困苦化作成长和进步的阶梯,担起时代发展的重任,推动全社会的共同进步。”为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推进“五大振兴”中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在海山落地生根,将科普活动与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第二课堂密切结合,推动高校大学生突击队走入广阔的乡村天地,在“百千万工程”中融入青春力量,建功新时代,7月5日,汕头大学理学院以“育蟹者说——软壳蟹养殖助力乡村振兴”和碧海淘“金”——黄金扇贝助力乡村振兴两个“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种子示范项目为重点,正式开启2023暑期 “三下乡”暨“百千万”突击队社会实践活动。

地校互联,党建共建

近两年,汕头大学理学院先后派出多位科技特派员深入海山一线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帮扶工作,竭力尝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进一步加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服务成效,整合和发挥基层党校和高校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双方高质量建设发展及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7月12日上午,汕头大学理学院党委和海山镇党委签订了为期2年的互联共建合作协议书。双方将通过互联共建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基层党校的一线资源和资政优势,以及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共同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

科技赋能兴海富民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引导海山养殖户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让科技成果惠及乡村,7月12日下午,汕头大学理学院郑怀平教授、陈伟洲教授带着水产养殖技术走进海山镇政府,为60余名养殖户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分享。郑怀平教授在本次讲座中对“南澳金贝”的育苗及养殖技术进行了详细、系统地讲授,“南澳金贝”自问世以来,已广泛养殖,年养殖面积8万余亩,年产值近30亿元,每年为社会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藻类被海山农户们亲切称作“鱼虾蟹贝类养殖的母乳”,陈伟洲教授介绍了微藻主要种类,饵料微藻在水产养殖业应用,饵料微藻的规模化培养技术等,针对现场养殖户对紫菜养殖提出的问题,陈伟洲教授也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这让我对养好紫菜、提升海山紫菜品质和产量有了更多的信心!”一位养殖户自信谈道。两位教授依托百千万工程,以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为海山镇鱼类、贝类育苗和海水养殖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参考,把先进科技带进乡下,把新思路、新技术、新做法根植于广袤的乡土大地之上,惠及100余名养殖户,为振兴乡村提供“硬支撑”。

力保实效,结对帮扶

今年,是汕头大学理学院海洋与生物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与海山中学党支部签订党建结对协议书的第二个年头,双方都力求今年的暑期科普进校园能取得更大突破。在来到海山之前,理学院通过发放、收集“阅读心愿清单”,充分了解了海山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活动启动仪式上,海洋与生物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林剑青代表汕头大学理学院向海山中学赠送了一批科普读物,希望将不同学科的多元知识互嵌并传递给更多同学,延续趣味科普的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海山中学回赠汕大理学院一面写有“情系海山促振兴,青春之光耀乡村”的锦旗。随后,林剑青以“怎么复活一只猛犸象”为题,为海山中学学生进行了一场科普讲座并号召同学们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富美乡村做出贡献。

发挥大学生智慧,启迪中学生心智

水火箭、华容道、叶脉书签、铁枝木偶……理院学子使出“十八般武艺”助力乡村教育事业。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实践队课程组成员还为大家带来了极具潮汕文化特色的铁枝木偶戏,潮剧声响,木偶戏起,课程组同学用三根铁枝操纵木偶的躯干和双手,配上极富特色的潮剧,让中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边,实践队课程组成员开展了一场行走的生物实践课,带同学们了解身边的植物世界,并带领大家挑选适合做书签和植物拓染画的树叶,发挥想象,制作独一无二的叶脉书签和植物拓染画。“这是黑羊?白羊?还是屠夫?”课程组成员以什么是黑羊效应、为什么会发生黑羊效应及怎么应对黑羊效应,三个方面加以诠释校园暴力,让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尽量不要掉入黑羊效应的陷阱,在发现自己被卷入黑羊效应之后通过积极沟通和请求援助的方法破局,以实际行动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三下乡”队伍成员们通过发挥特长优势,开设文化教育、科普知识宣讲、素质拓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支教课程,成功激发了中学生对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在互动体验中锻炼劳动实践能力、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基层教育发展。

未来,理院师生将依托“百千万”工程,打磨“三下乡”品质,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海山广阔天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自找苦吃,自我蜕变,传播科学,服务基层,拜人民为师,拜实践为师,把青春华章写在潮汕大地上!

文 赵越图 王乃安



上一条:【南方+】汕大师生发挥特长优势,以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 下一条:推进“百千万工程”,激活振兴海岛“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