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汕头大学医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教育与科研的道路上深耕近20个年头,坚持价值引领,通过言传身教培育一代代医学人才,他就是基础医学系副主任、病原与免疫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革非。他深知,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他始终牢记的使命。

坚持做价值观的引领者
2005年9月,王革非考入汕头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2008年7月博士毕业后留校,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抗病毒免疫与神经免疫。
读博期间,王革非师从李康生教授。王革非说,李康生不仅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党员,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王革非期待成为像李老师一样的人。
当时,王革非参与学校研究生学术讲座的部分工作,经常聆听各学科大家的讲座。“除了前沿学术知识外,他们还时常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王革非分享道,钱元恕教授的讲座让他印象深刻,钱教授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钱悳教授响应国家号召,带领413名上医教职工西迁建立重医的故事,还用日常行为、职业操守等生动事例,让同学们深刻领会到党员的觉悟和操守。
在这些老师的影响下,王革非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08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今,他始终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立足岗位,教书育人。
据介绍,汕大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团队获得了广东省课程思政团队建设项目。作为骨干教师,王革非认为,近些年的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越来越受重视,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领者。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形式主义,除了课堂之外,实验课、实习见习、实践教学等都是言传身教的有效途径。
教研相长践行师者初心
王革非曾入选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青年研究学者计划、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广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计划,并获得2024—2025学年度“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
在他看来,教学与科研虽然在时间精力投入上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可以为科研提供新视角和思路,科研成果则能为教学注入活力,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深度。通过合理规划目标、时间整合、提升效率和外部支持等方式,能够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
王革非举例说,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他结合国家大健康战略和体重管理年活动,以“怎样的生活饮食方式是健康的”这一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10余篇国际医学专业期刊论文和自己的科研结果,结合教材“周期与节律”的主题,将科研进展与基础知识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研思维的逻辑性以及医学伦理、职业素养等的重要性。
在教学一线工作中,教学能力的成长以及教学改革的实践,离不开集体的共同努力。王革非在采访中着重强调,老教授的“传帮带”让其受益匪浅,这份传承不仅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一份情怀与担当,始终激励他保持谦虚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践行师者初心。“汕头大学医学院有很多在教学和科研双方面都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是需要努力学习的榜样。”他分享道。
在教学与科研领域深耕近20个年头,王革非表示,教育是点燃火焰,科研是添续薪柴,青年教师当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深耕专业领域,用解决真问题的科研实践锤炼教学深度,以培养创新者的教育情怀反哺科研格局,“只有党员教师主动作为,才能帮助更多医学生提升临床救治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让他们早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生,守护人民健康。”
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9/11/c11712732.html?specialTopicId=11708212&enterColumn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