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给予了全球潮人安居乐业、砥砺前行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支撑。近年来,汕头围绕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推动潮学研究走向深入,支持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等潮学权威机构建设,加大侨批档案等珍贵历史文物的保护、利用与国际交流,在诸多领域积极探索实践,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潮学承载着潮汕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潮人族群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作为连接全球潮人精神纽带的重要一环,它如同一股不息的潮流,汇聚起全球潮人的智慧与情感。作为潮汕祖籍地之一,兴潮学研究、强潮学力量,一直是侨乡汕头的诚意和担当。
“潮学”是国际著名学者、汕头大学名誉校董饶宗颐教授倡议发起的。1986年,在汕头大学参加首届韩愈国际研讨会时,饶宗颐教授大力倡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其研究领域涵盖潮汕方言、历史、经济、社会、民俗和海外华侨华人等。1993年12月,首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至今已在世界各国举办了十四届,促进潮学国际传播与交流,为潮人社会的发展注入思想灵感与新鲜活力。
30多年来,潮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薪火相传,耕耘不辍,秉承饶宗颐教授“求真求正求是”的治学精神,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治学态度越发严谨,潮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及文化意义越来越广泛而深远。
去年11月16日至17日,由汕头海外联谊会、国际潮学研究会、汕头大学联合主办,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四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多个高等院校、学术机构和法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80多位国际潮学研究学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讨潮汕历史文化的学术课题,推动潮汕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近百篇论文,有83篇论文在会议期间现场宣读,是潮学国际研讨会办会史上参会论文最多的一届。
潮学研究离不开海内外广大潮学研究者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每一届的研讨会都有一个新的主题,第十四届潮学国际研讨会以“传承潮汕文化,赋能侨乡振兴”为主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韩山师范学院黄挺教授以及汕头大学陈景熙教授等先后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陈平原教授阐述了《潮学集成》的编纂宗旨及实践;陈春声教授则具体分享了他在编纂《潮学集成·历史卷》及自己研究工作中的心得,就如何认识潮学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等方面,为与会者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引;黄挺教授带大家穿越到宋代的潮州,看看当时的人们读的是什么书;陈景熙教授则回顾了台湾德教会紫台阁创立的历史过程。报告既有方法论上的指导,也有具体研究的示范,在学术层面深入对话与碰撞,在情感层面增进了解与友谊,相互交流、共同绘制潮学未来的新蓝图。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潮学研究者回顾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共同探讨潮汕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价值,展望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展现了潮学研究者的深厚学术功底与对潮汕文化的深情厚谊,促进了潮学国际传播与交流,为潮人社会的发展注入思想灵感与新鲜活力。明年,第十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将在潮州举行。与会者表示,将继续在潮学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共同推动潮汕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1989年,饶宗颐教授在澳门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上作题为《潮人文化的传统和发扬》的演讲,动员群策群力开展潮汕文化研究。汕头大学率先积极响应饶公的倡导,于1990年11月成立了国际潮学研究领域中第一家专门学术机构——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1991年8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了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的征集整理工作。1993年11月,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了由饶宗颐教授担任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潮学研究》,随后编辑出版了《潮汕文库》系列丛书100余种,举办了多场大型学术会议,有力促进了潮汕文化研究的发展。
近几年,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团队通过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和“国际潮学讲座”“潮汕文献与田野工作坊”等系列学术活动,开办国家级非遗研培活动“国际潮剧文化研修班”,出版“国际潮学丛书”,承办中国侨联干部培训班、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年会等学术文化活动,与国内外各高校,国际潮学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学界及相关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传承创新文化,服务地方发展是大学的重要使命。汕头大学有责任有义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推动社科人文领域学科建设,增强学校文化辐射能力,持续服务潮汕地区,服务海外华侨华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汕头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文华教授表示,未来,汕头大学将整合各方资源,深入开展潮汕历史文化高端学术和全球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建设国际潮学研究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