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院院长沈水龙教授已办好退休手续,但他在汕头大学的工作仍在继续。在沈水龙来汕大的五年里,工学院相继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工学院滨海智慧城市交叉学科获批广东省高水平学科,工程学科进入ESI前1%,依托Springer Nature合作创办《Smart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Cities》国际学术期刊……实现了学科的发展和跨越。沈水龙依稀回忆起当年决定来汕大之前和王泉执行校长的那段简短对话。
从上海交大到汕头大学
沈水龙来汕头大学的渊源是2017年原执行校长顾佩华教授的邀请,2018年10月,现任执行校长王泉教授去上海交大开会,专门约谈沈水龙,希望能够说服他来汕大。
王泉肯定了沈水龙对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贡献以及其在业界的影响力,他说,上海交大的土木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已经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很难,而汕大的土木学科水平相对还比较低,“如果我们一起努力,能把它往前推一推,从60分到80分,这个跨度就很大。”就是这一番朴实、诚恳的话打动了沈水龙,他萌生了惺惺相惜的共鸣和敬意,以及下定了来汕大“做一些事情”的决心。而后,沈水龙访问汕大,时任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的姜虹教授与他进行亲切交谈,他感受到校领导的真诚与支持,确定来汕头大学工作。
2019年5月,沈水龙正式入职汕头大学,担任工学院院长。彼时的汕头大学正在转型中,从原来小而精的教学型大学朝着“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突出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变。学校转型带来的不利因素以及原有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难给初来乍到的沈水龙浇了一盆凉水:经费的压力,资源的压力,人员的压力,旧有的不合理制度、体系的制约……他咬咬牙,“既来之则安之”,就从“能做的”开始。
自2019年起,沈水龙与院领导一起,带领工学院师生,根据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对专业进行改革,推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传统的土木建筑的建设与智能化维护、分散制造中的难题,提倡智慧建设、智能制造,推动分散的纺织服装、玩具产业的智能化与集约式发展,建设智能的可持续滨海城市。
同时,他尝试着把985高校的管理经验带到工学院,制定工学院各种管理细则,提高了行政效率。他认为,汕大和工学院未来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成熟高校的管理经验,做好顶层设计,让师生奔着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心来专心做事情。
验证一个学生培养的观点
对沈水龙来说,发表多少文章,获得多少奖项和科研经费带来的成就感都是有限的,唯有学生,能给予他最长久的成就感。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至今仍和他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在沈水龙眼里,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他从来都不挑学生,其他老师挑剩下的,他就收下来自己指导。
指导了五年博士生和硕士生,他惊喜地发现,汕大的学生和上海交大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在他的指导下,汕大学生的成果甚至超越了上海交大的学生。这些成绩印证了他关于学生培养的观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跟学习成绩无关,而是和某一段时间里能不能定下心来专心做事有关。他常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沈水龙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启迪思维,而非教授学问,教学教的应该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知识是如何得来的。
在学生郑钤的印象里,沈水龙的课堂从来没有枯燥的知识原理,他把课堂知识当故事讲,启发式地告诉学生,当年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并呈现相关知识的推导过程。“我们提出的每个研究问题都被细致地拆解分析,而他总能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他严谨而又平易近人的形象,影响着学生做人和做学问。
期待一种传承的汕大文化
1994年至1998年,沈水龙的恩师,母校同济大学的孙钧院士受汕头大学和李嘉诚先生的邀请,在汕大土木工程学科兼职四年多。期间,孙钧院士不仅讲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还参与了硕士点与博士点的规划和指导,是汕大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奠基者。孙先生生前一直关心汕头大学的发展,2019年更以94岁高龄重返汕大,让汕大师生能够有幸再次聆听先生的宝贵教诲。
沈水龙说,他到汕大来,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恩师孙先生的一种传承。
在他看来,传承是高校非常重要的文化,是文化底蕴的源泉。孙先生将自己谦逊、亲切、严谨、务实的风格带来汕大,汕大从此印上了孙先生的品格。作为孙先生的学生,沈水龙在恩师走过的道路上继续走深走实,感受到另一种特别的使命和情怀。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工学院学科上增添的一砖一瓦,对工学院各种制度细则的点滴完善和建设,也慢慢让汕大印上了他的风格,严谨、务实、睿智。
在沈水龙看来,工学院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走在前列,有着很好的基础,工学院未来的发展需延续对CDIO的传承,让这个基础发挥应有的作用。他认为,做好传承,不仅仅针对以往的成就和基础,还有众多在汕大辛勤耕耘的教师,以及曾经在汕大为青春梦想奋斗的莘莘学子。
沈水龙认为,作为一所大学,如何让这些印记传承下来,如何让离开的人,回来仍有犹如当年身在其中的亲切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值得好好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2024年,沈水龙相继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这是国际学术界对他几十年学术生涯取得的成绩的认可。沈水龙摆摆手,轻描淡写地说:“不要报道,不要报道。”
来源:工学院
文字:杨雪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