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化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7月15日,由文学院联合思源书院组建的“薪火红动”突击队,走进澄海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踏上了一段追寻红色记忆的旅程。
团队走进澄华区街道办事处展开调研交流,并前往许包野烈士陵园及其故居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究,搜集粤东英烈的宝贵史料,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出谋献策,助力当地发展。
深入澄华街道 探寻红色瑰宝
活动伊始,突击队前往澄华街道办进行调研交流。谈话中,团队详细介绍了“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实践计划,双方就如何更有效地传承红色文化、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进一步推广粤东英烈文化,突击队与街道办事处对接了红色项目的宣传工作,通过结合地区红色历史资源,以期提升社区群众对英烈文化的认识度和自豪感。
此外,突击队还将参与“种子学堂”社区公益课程,通过以趣味性方式讲述粤东先烈故事,将红色文化教育的种子植入孩子心中,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此次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团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为街道办事处的英烈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瞻仰烈士陵园 致敬雨花先烈
突击队前往许包野烈士陵园,向许包野烈士纪念碑行默哀礼,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在突击队队长谢艾彤同学的带领与讲解下,众人仔细研读了碑上文字,并在“观云”和“望海”两个纪念亭中深入学习相关图文资料和人物传略,了解许包野烈士的生平事迹及其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许包野,原名许鸿藻,广东汕头澄海人,是雨花英烈中学历最高的烈士,精通俄、英、法、德等多国语言。他曾担任厦门市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等党内重要职务。他多用化名十年未归家,遭受酷刑坚决不低头。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许包野的生命定格在35岁,但精神却永世长存。他的事迹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华侨华人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令团队成员们深受触动。
步入绿荫小院 回望葳蕤岁月
斑驳的木门见证时代的印记,朴素的檐角埋藏历史的回忆。许包野自小随母亲离家赴暹谋生,7岁回国后在家乡接受教育,19岁受五四运动影响赴法学习,这座老房子保留着他读书时的点点足迹。
突击队抵达了许包野烈士的故居,进一步探究他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团队成员们感受到其探索真理的信念,感怀于其英勇献身的伟大,对许包野及其家族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表示深深的敬意。
雨花侨魂永存,革命精神不灭。“薪火红动”突击队在此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刻领悟到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和不畏牺牲的家国情怀。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聂泽皓 徐雅琦 谢艾彤
图片:谢梓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