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文学院10名学子来到潮州市湘桥区,开展为期3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此次活动紧扣潮绣绣娘生产生活需求和就业发展趋势,通过“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拓宽潮绣绣娘们的增收途径,助力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潮绣从小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多渠道推普调研,我们在行动
抵达湘桥区后,学子们率先走入潮州湘桥区新春南鱼肉菜市场,与当地居民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当地居民学普用普的情况和意愿,初步了解潮绣在当地的传承和推广状况。同时,他们还走访了潮州市广济桥、潮州古城等人流量较大的景点,实地向周边游客进行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潮绣认知度随年龄递减,普通话在当地使用率不高。因此,团队更加坚定要从推广普通话层面着手,进一步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的发展。
他们还拜访了谢秀华潮绣馆谢秀华女士、洪虹刺绣艺术研究所曾影女士和绣春坊丁春莲女士,深入了解潮绣发展痛点及推普实用性。
谢秀华女士对汕头大学的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通话是通用语言,绣娘们也需提升普通话水平,接触外地游客,会说会听普通话,这是很重要的。”谢秀华还为学子们提供“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的场所,鼓励绣坊中的绣娘努力学好普通话,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
推普培训进绣坊,助力乡村振兴
学子们走进绣坊,发挥专业优势,结合绣坊所需,为绣娘们开展“普通话重要性” “自我介绍” “直播经验分享” “网络词汇剖析” “潮绣专业技艺讲解”等培训。此外,他们参观了绣坊,了解绣坊的产业结构和文化传统。同时,学子们发挥各自所长,为绣坊提供线上运营模式咨询、文化活动策划等服务。
绣娘们对于学子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们纷纷表示,学子的到来不仅让她们开拓了视野,还为她们自身的能力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学子们也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了潮绣的发展现状以及普通话普及情况,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推广潮绣以及普通话贡献力量的决心。
实践团队将“推普+非遗推广”紧密结合,不仅帮助绣娘们提升普通话水平,而且也深入了解潮绣发展现状。实践团队将进一步总结活动经验,提炼活动成果,以期带动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列,为潮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曾彩怡 唐泳瑜
图片:米东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