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大学工学院,有这样一位备受师生赞誉的教师,他扎根教学一线25载,以赤诚之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就是吴鸣。近期,吴鸣获评2025年南粤优秀教师。这一荣誉的背后,是他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以及党务工作等方面深耕不辍的生动写照。
匠心独运,润物无声施教化
“当年毕业时,土木行业正值高峰期,去企业收入会高很多,但我还是选择了高校,因为我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地热爱,这种热爱是我坚守讲台的动力源泉。”自2000年硕士毕业后,吴鸣便一头扎进了教育这片热土,开启了他漫长的执教生涯。
刚走上讲台时,吴鸣也经历过“满堂灌”的阶段。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他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结果为导向,从学生的需求来倒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他的课堂是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天地。吴鸣主持有国家一流课程和广东省一流课程,坚持打造“六充满”课堂——趣味、激情、互动、智慧、挑战和温度。在他的课程里,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讲解,他则在一旁精心点评与补充。例如,在讲授桥梁工程课程时,他会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像美国塔科马海峡桥的倒塌视频,以“钢筋混凝土的桥梁跟面条一样晃动”的高反差激发学生探究结构受力与稳定性原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吴鸣推动“一中心、三课堂、一目标”的课堂革命,提出了基于建构性教学观,采用ADDIE教学模型的“三段七步”教学法等,在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中做到了知和行的相互促进,获得了首届和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二等奖。
吴鸣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以“润物细无声”为课程思政的追求。他独创“一心七维五融合”课程思政教学范式,以桥梁工程课程为依托,从七个维度挖掘思政元素,选取了32座典型桥梁建立案例库。武冈木瓜桥、龙津风雨桥、泸定桥等承载历史的桥梁,都成为他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他的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在新华网上线,播放量超过3万,得到广泛认可。
党旗领航,凝心聚力促发展
2024年担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后,吴鸣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团队力量,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荣誉突破——一年内获得三块奖牌,组织活动30余次。吴鸣把“汕头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和“汕头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两块奖牌挂在系门口,像高扬的旗帜在系部建设的征程上猎猎作响,引领前行。
吴鸣推动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既保持理论学习的严肃性,也探寻更生动有效的方式。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他先花两分钟讲主题,再从学习强国等权威平台选取相关短视频进行播放,最后组织讨论。这种方式卓有成效,“老师听得有兴趣,也记得牢”。
吴鸣积极推动党建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打造了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社会服务等特色品牌活动,使党支部成为凝聚师生、推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他定期开展党建与业务融合专题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赛,深入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提升教师党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带领教师党员深入一线,开展产学研实践活动,对接校地资源成立“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服务乡村振兴,为揭西县凤江镇做乡村整体规划,为三山国王片区做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强大动力。
“不是我一个人在忙,是整个团队分工协作”吴鸣提到,支部成员规划活动、落实细节都有明确分工,“大家一起扛,效率高也不觉得累”。这种协作氛围,让土木系成了“团结”的代名词。系部教师们热心热情、精神面貌好,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教学科研,系里有事大家一起商量。
守正创新,时代智造启新程
“有些学生说土木不行了,想转行。”面对近年土木行业的低谷,吴鸣却很乐观。他展现出前瞻性的视野:“只要地球上有人在,土木就不会消失——房子要维修、道路要翻新、海洋工程要发展,这些都需要土木人。我们要做的是主动适应变革。”他认为,时代正在催生土木新机遇,未来依然需要土木人才。
“我特别喜欢看到自己的一届届学生成长起来,很有满足感,感觉自己一些努力得到了肯定”,吴鸣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近年来,他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37项、省级奖项9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5项。
今年,土木系主动缩减传统土木工程招生名额,扩招“智能建造”专业到120余人,并正在申报“海洋工程”新专业方向。吴鸣推动课程体系补充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建造不是简单换马甲,而是真正的交叉学科创新。”在吴鸣看来,融入人工智能发展浪潮,能让学生跟上行业趋势。主动对接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与广东“海洋强省”部署,结合靠海的地域优势,瞄准海洋开发、海上风机平台等领域,更能完成专业的升级迭代。“我们要让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吴鸣说。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够反哺教学,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知识。”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吴鸣深耕不辍。近5年,他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深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6项,在《Structures》《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中国科学院三区及以上论文9篇,并申请专利4项。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为学科发展添砖加瓦,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今年教师节前夕,吴鸣收到历届学生的许多祝福,他和第一届学生至今仍保持联系,当了老板的学生还会邀请他参加企业的年会。师者如桥,渡人渡己。二十五载春秋,吴鸣就像一座桥梁,帮助学生从此岸迈向彼岸。在此过程中,他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而这座桥,也始终在教育的路上,朝着“更贴近学生、更贴近时代”的方向继续延伸。
文字:余依璟 杨雪玉
供图:受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