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光电功能材料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讲座(二)

作者: 时间:2024-09-07 点击数:

具有光电功能的光电功能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电转换性能,广泛应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和水还原、太阳能电池、发光器件、光电传感器等领域。在发光材料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在光伏材料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研发高效的光电转换材料,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在光电器件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出更加灵活、高效的光电器件,以满足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需求;在二氧化碳还原和水分解方面,研究者致力于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氢能储存,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总的来说,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光电子技术、能源存储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生暑期学校由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举办,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20227月,其前身为1984年设立的汕头大学化学系。学院服务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遵循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产业认知、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希望通过本次暑期学校,加强汕头大学在光电功能材料领域与相关研究单位的学术交流,提高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报告专家及题目:

有机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高效器件研究 彭强 教授 四川大学

金属卤化物配位组装体 费泓涵 教授 同济大学

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从分子开关到有机高分子半导体 张德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薁基p-功能材料研究 高希珂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4828-29日 全天

报告地点:行政楼东401


专家简介按报告顺序:

张德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称号获得者。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1996年在德国马普学会医学研究所/海德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功能分子设计合成、组装和光电功能研究;获得2008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以及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并荣获2009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担任Sci. China Chem.,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ABM, Adv. Sci., Aggregate等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彭强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称号获得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四川省千人计划入选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Top 1%中国高被引学者。任Small Structure首届顾问编委,Current Applied Materials编委,Chin. Chem. Lett.编委、Molecules编委,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综合专家组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电材料与器件分会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碳纳米材料与器件。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SCI收录20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0的有80余篇,其中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3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0余篇入选发表期刊的热点论文或封面论文,40余篇被Material Views China等亮点介绍。撰写学术专著3章节,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09年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2010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2021年获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


高希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隶属于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层次人才称号获得者。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有机所工作,从事有机功能材料化学研究,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研究方向:非苯芳烃材料化学(薁化学)、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和有机生物功能材料。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部分专利已许可给企业使用。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优秀学术带头人。曾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3)、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优秀会员(2015)、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201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0)、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2021)、华为难题揭榜火花奖(2023)等奖项和荣誉。


费泓涵教授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本科,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博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于2015年加入同济大学。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和金属卤化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atal.Nat. Commun.JACS(6)Angew(7)Adv. Mater.(2)Acc. Chem. Re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先后入选/荣获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英国皇家化学会无机化学前沿新锐科学家、小米青年学者和国际衍射数据中心Ludo Frevel晶体学奖。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4824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