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光电功能材料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讲座

作者: 时间:2024-09-07 点击数:

具有光电功能的光电功能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电转换性能,广泛应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和水还原、太阳能电池、发光器件、光电传感器等领域。在发光材料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在光伏材料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研发高效的光电转换材料,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在光电器件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出更加灵活、高效的光电器件,以满足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需求;在二氧化碳还原和水分解方面,研究者致力于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氢能储存,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总的来说,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光电子技术、能源存储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生暑期学校由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举办,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20227月,其前身为1984年设立的汕头大学化学系。学院服务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遵循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产业认知、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希望通过本次暑期学校,加强汕头大学在光电功能材料领域与相关研究单位的学术交流,提高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报告题目:

有机固态发光材料:从双光子荧光到激光 张浩力 教授 兰州大学

基于离子液体能源器件 严锋 教授 苏州大学

功能有机碳复合材料 封伟 教授 天津大学

人工光合作用及智能发光体系的超分子调控 王锋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印刷加工 陈义旺 教授 南昌大学

电极/聚电解质界面多维度研究 肖丽 教授 武汉大学


报告时间:202486日(星期二)全天

报告地点:行政楼东401


专家简介按报告顺序

张浩力教授 1994年和1999年先后于兰州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利兹大学与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主要进行新型有机光电材料和纳米器件的研究工作。在J. Am. Chem. Soc.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1000次,H因子57。曾荣获亚洲化学会Asian Rising Stars甘肃青年五四奖章兰州市青年科技奖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等奖项。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现为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J. Mater. Chem. CMater. Adv. 副主编;Chem. Soc. Rev.,《中国化学快报》、《物理化学》、《科学通报》等学术期刊编委;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西北四省电镜学会理事长;阿拉巴马大学兼职教授。


严锋教授苏州大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2015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17年入选国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排名第一2019年入选苏州市新时代基层典型培育对象。2020年入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2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人才计划第一层次2022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23年入选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担任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市软物质材料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Elsevier)副主编。


封伟天津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天津市杰出人才,天津市海河英才,天津市首批131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教育部-装备预研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日本学术振兴委员会JSPS高级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第七届、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导热复合材料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常务理事、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常务理事、SAMPE中国大陆总会智能复合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要从事功能有机碳复合材料,高导热复合材料,光热能转换存储材料,高性能氟化碳材料以及智能响应功能复合材料方向研究,研究成果在Chem. Soc. Rev.Prog. Mater. Sci.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文章28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国际专利5项。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教育部、天津市、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等省部级一等奖5项。


王锋教授理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感光学会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吴骊珠院士、佟振合院士),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支志明院士)。致力于超分子光化学研究,主要开展新型智能光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开发其在人工光合作用、智能传感检测、信息加密、发光显示、生物诊疗、分子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ACS Catalysi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SusChem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联合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自由探索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讲授《有机化学》、《光物理与光化学》、《材料科学前沿》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


陈义旺教授赣南师范大学校长,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1992年江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1995年江西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1999年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2003年德国美茵兹大学和马尔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系Research Fellow2004-2019南昌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长。2019年起历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南昌大学高分子及能源化学研究院院长,江西师范大学氟硅能源材料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会士,教育部科技委委员,《Science China Materials》《eScience》《Fundamental Research》等编委。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德国际合作项目等、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9项;撰写中英文专著2部,教材2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


肖丽教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肖丽教授长期从事电催化研究,致力于发展电化学研究新方法,从能量、空间、时间等维度深入研究溶液电催化与器件电催化差异的物理化学本质,揭示电极/聚电解质界面的电催化特性,促进电化学能量/物质转化器件的性能提升。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5完成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荣获2017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称号。肖丽教授先后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973NSFC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防特色创新特区项目、创新团队培育项目等。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包括Nat. Commun.PNA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独著的《-电化学循环中的非铂催化剂研究》(ISBN9787307148918)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申请发明专利4项,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催化与表界面和能源化学面上及青年项目函评专家,担任Nat. Mater., Nat. Energy, Nat. Commun.等杂志审稿人。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483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