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4日下午,汕头大学淑德书院举办了STEAM学科大讲堂——“从新冠到甲流--人类呼吸道病毒传染的防控”的讲座,邀请到了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的王嘉博士,为大家讲解:我们该如何防控无孔不入的的呼吸道病毒传染。

王嘉博士
在讲座的开始,王嘉博士抛出了这几个问题:
“我们已经摆脱新冠病毒了吗?”
“新冠病毒去哪了?”
“它可以像SARS一样就此消失吗?”
“新冠病毒还会不会卷土重来?”
01 什么是病毒?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要想对付病毒,先要了解什么是病毒。
病毒的五个特征:
·体型微小
·结构简单
·依赖细胞复制增殖
·具有较高的基因突变率
·对理化条件变动敏感


新冠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
02 人类与呼吸道病毒之间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从1997年发生的H5N1禽流感感染人事件,到2020年爆发的新冠大流行,人类与呼吸道病毒一直在斗争中共存。从二十年前SARS暴发时期的措手不及、缺乏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与对烈性传染病爆发的防控经验,到新冠大流行后的全球疫苗与药物制备竞赛,人类逐步积累着对呼吸道病毒的认识,同时也优化着预防、控制和治疗病毒传染的手段。迄今,病毒仍在进化,而人类也同样在发展。
03 为什么有些病毒不能彻底消灭呢?

图源上观新闻
王嘉博士是这样解释的,能与人类共存的病毒,往往毒力并不强。毒性强、致死率越高的病毒,反而会因为宿主(人)的死亡而消亡。反而是那些毒性没那么高的病毒可以与宿主(人)长期共存。因此,这种病毒会在长时间里反复出现。因为毒性不高的缘故,多数情况只是造成低烧、感冒、咳嗽等轻微症状,并不会危及健康成人的生命。
04 那么病毒与动物存在什么关系呢?

动物作为病毒的天然宿主和中间宿主,与人类接触时就有机会将携带的病毒传给人。在过去的疫情中,很多就起源于活动物交易市场等场所。例如导致武汉疫情爆发的华南海鲜市场。该市场除了海鲜以外还售卖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果子狸。因此,减少与野生动物的直接接触、优化肉用动物的养殖、运输和销售模式,将有助于从传染途径切断病毒从动物向人类的传播。

王嘉博士还从生物学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什么病毒可以在宿主体内突变得如此迅速。她举了这样的例子来说明:禽流感病毒是可以通过粪便传播的,禽类大多数群居生活在共用的水体内,因此导致两个不同的病毒进入同一细胞的概率大大增加,致使病毒基因发生重组产生新生物特性的概率成倍增长,从而导致了多种病毒子代出现,这种机制是孕育流感大流行株的基础。
此外,王嘉博士还介绍了疫苗的多种制备路线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策略等知识。
Q&A

听众向王嘉博士提问
Q1
现在中国已经开放了,经历了一轮大爆发每个人体内的抗体水平是一个比较高的状态。那么新冠疫情现在是相对缓和,在几个月之后,可能会出现一轮新的疫情大爆发吗?
因为病毒始终是处于突变和进化的态势中的,它不会消亡。但随着人们群体免疫的建立、病毒毒力的减弱,它更可能是以一种类似流感的状态存在。
我也是这么预计的,我们国内感染高峰期是在12月。现在大家体内的抗体已经在下降了,所以后面可能还会接种新一轮的疫苗或者采取其他防控措施。

Q2
有一些人会有强新冠的表现。在感染新冠后,他们的基础性疾病可能会更加严重,请问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
我本人的建议是有病治病,对症下药。感染新冠和生病已经是事实,去追究是什么原因导致病情加重也没有意义了。遵循医嘱,配合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Q3
对于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他们应不应该接种疫苗,应该接种什么类型的疫苗比较合适呢?
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建议。举一个例子,有人患有肾病综合征,一直要使用免疫抑制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灭活疫苗完全是灭活的病毒。相当于是打了一个蛋白进去,可以刺激产生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最坏的结果就是不产生抗体,疫苗不起作用。但是如果要注射减毒活疫苗,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的人体难以产生免疫功能来抵御。因此要通过了解病症用药与疫苗的原理进行分析。

大合照
随着Q&A环节的结束,本次的学科大讲堂也走向了尾声。本次讲座后,希望大家加深对对呼吸道病毒的认识,做好自己的第一健康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