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向纵深推进,服务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播撒理论“火种”
2023年4月,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火种”宣讲团。“火种”宣讲由研究生担当主角,充分挖掘和发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优势,让青年在宣讲的过程中认同党的创新理论,以青年独特的方式忠实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火种”宣讲团第一轮宣讲活动深入汕头市12个被帮扶协作乡镇,覆盖260多个村,数以百计的基层党员干部到场聆听,深刻感受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魅力和新时代青年的活力。宣讲团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参与下,主动参与“显”担当,吃准悟透“新”理论,精益求精“造”金课,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效果明显。正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成海鹰教授在金灶镇总结所说:“宣讲活动检验了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主题教育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的成效。”
理论升华“协作”
2023年7月,为总结深汕帮扶协作在乡村振兴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与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深度合作,希望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资政建言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兴云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全力攻关委托项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团队深入街道社区、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经过1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撰写了《深汕帮扶协作: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乡村实践》的研究报告,并在中宣部主管的权威杂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12期刊发。刊发后被“学习强国”“中国理论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宣讲家网”等权威媒体转载。
发出汕大“声音”
2024年3月,刘兴云博士作为深圳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特邀专家3月4日至6日随团开展调研走访,就两个特区双向协作推进“百千万工程”专家点评被《深圳特区报》报道。刘博士认为,深圳助力汕头在“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体现了四个互融:干部互融、理念互融、平台互融、产业互融,展现了深圳力量。一是干部互融展现深圳情感力。指挥部组织全体帮扶干部分批脱产下沉,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拉近与村民的情感距离、密切干群关系,奠定了乡村振兴和产业转移工作的群众基础和情感。二是理念互融展现深圳文化力。通过抓党的建设、干部培训、干部交流等方式,把深圳多年形成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精神融入汕头,在文化互融互鉴中,激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立自强干事创业劲头和迎头赶上的自信,高标准提升营商环境。三是平台互融展现深圳包容力。全面打造“类深圳”的制度环境,极大提升了深汕帮扶协作的工作效率。四是产业互融展现深圳创新力。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推动两市协同、培育新业态的方式,加速汕头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石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