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青色盔甲,睁着圆鼓鼓的眼睛,人一走近,它们便举起两只威武坚硬的“大钳子”准备攻击。在汕头大学海洋经济蟹类育种与生物技术实验室,记者看到的青蟹与普通的青蟹并无二致,有两只大螯和八条附属肢,背上驮着蟹壳,攻击性强。伸手触碰,记者才发现,青蟹的表壳竟然是软的。
今年7月,汕头大学理学院“育蟹者说”项目团队的几名学生结合暑期“三下乡”和“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前往饶平大埕镇的海水养殖场,与当地农户交流,帮助农户解决软壳青蟹养殖时出现的种种问题,让科研成果惠及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入选100个广东省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示范项目。
据悉,汕头大学理学院“育蟹者说”项目团队自2016年起聚焦青蟹种质创新、育苗和养殖研究,现已取得专利20多项,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成果丰硕。团队研究出的集装箱式“蟹公寓”,解决了传统池塘养殖的一系列痛点问题,使青蟹存活率达到95%以上,极大提高了青蟹蜕壳率,实现了软壳蟹的规模化生产;同时,显著延长了软壳蟹硬化时长,为软壳蟹走向餐桌赢得了更多时间。据介绍,本项目团队成员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成员专业背景丰富,不仅有海洋生物学、生物技术、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还吸纳了工商管理、金融学、法学和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的学生加入。广东省“环南海地区重要海水养殖品种开发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专家马洪雨教授是本项目的主要指导老师。
窗口期极短,青蟹虽高产软壳却难求
软壳青蟹在市场上不多见,但对青蟹养殖户们而言却不新奇。螃蟹一生要蜕壳18次,其生长依靠蜕壳来完成。软壳蟹是蟹蜕壳后的一个短暂形态,6小时后蟹壳就开始变硬。由于螃蟹蜕壳时间随机性强、难以捕捉,且软壳蟹窗口期极短,所以在传统养殖条件下,非常难得。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报告,我国青蟹人工养殖产量维持在年16万吨左右,养殖规模2.4万公顷,产值近300亿元。青蟹属四大物种之一的拟穴青蟹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倍受人们喜爱,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育蟹者说”项目技术指导、海洋生物学博士生张梦倩告诉记者,拟穴青蟹在蜕壳同时还蜕去鳃、食囊等,此时软壳蟹没有原来的一丝污垢,全身均可食用。“蟹农想把刚蜕壳的活体软壳蟹卖出去,但通过运输、销售,到达消费者手里时,已经是硬壳的青蟹了。”马洪雨教授说。不仅如此,马教授调研时还发现,随着中国蟹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蟹产量还在逐年上升,但目前,传统池塘养殖仍是主要养殖方式,其所培育的青蟹存活率较低,且其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较少,难以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
螃蟹住公寓,解决传统养殖痛点问题
为解决传统青蟹养殖行业存在的严峻问题,让营养健康的软壳青蟹走上饭桌,马教授带领学生们经过多年努力,研发出集装箱式陆基立体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体系。
这座外型似小区信报箱的“蟹公寓”以集装箱式车间为基础,通过搭配养殖系统、循环水系统等,建立起操作更简便、可灵活使用的“集装箱式陆基立体化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软壳蟹”的新模式。张梦倩告诉记者,“集装箱式养殖”选址更加灵活,可节约土地资源,“以往饲养2000只成品蟹约需要3000平方米的池塘,现在,200平方米的蟹公寓就可以搞定。当螃蟹住进蟹公寓,蟹均占地面积从原来的1.5平方米降为0.1平方米,节约用地超九成。”
集装箱式立体化循环水培育青蟹软壳蟹技术集循环水、过滤、消毒、温控和实时监控为一体,采用封闭式的养殖办法,避免了外界因素如天气、温度、水质等的干扰。“养殖户在新型养殖模式下可对青蟹生长的全过程做出严密监控,一蟹一房还避免了传统养殖方式中蟹类经常发生种内斗争,导致蟹体残缺的情况。”张梦倩说。
据悉,这种新型养殖方式让青蟹存活率由原来5%-10%上升到95%以上,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远远高于传统养殖。
核心“水”技术,成功延长软壳硬化时间
近年来,蟹公寓高密度养殖逐渐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并改进了青蟹传统养殖行业。但由于缺乏对青蟹养殖水质及影响其生长相关因素的研究,软壳蟹培养效率较低。“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就有养殖户反馈,说使用了蟹公寓养殖后,螃蟹养不大,或者长得慢。”马洪雨教授说。
针对出现的问题,马洪雨教授和学生们进行了针对性监测和研究。“与普通的海洋生物不同,螃蟹要蜕壳生长,它对水中钙离子的依赖性是很大的。立体化循环水的养殖不像在池塘或海洋里,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利用后,其中的钙离子浓度降低,在这种环境下,螃蟹蜕壳时间延长,蜕不下壳来的螃蟹或者死掉,或者就不蜕壳不生长。”张梦倩说。
这一研究发现给养殖户们带去了福音,他们通过外源添加钙离子的方式,保持养殖水体中钙浓度的稳定性。“育蟹者说”团队实现了人工调控青蟹的蜕壳周期,这是蟹公寓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控制养殖系统循环水水体中的无机盐离子浓度,青蟹一个月内蜕壳率超 80%,蜕壳成功率达100%。项目团队还成功将软壳蟹的蜕壳周期缩短了10 天左右,甲壳硬化延长4个小时,扩大了蟹农经济效益。
人工育良种,破解蟹种杂交卡脖子难题
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全世界的70%,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品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主要渔业国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水产养殖业也面临基础研究薄弱、缺乏优质苗种、病害频发、养殖方式和技术落后等共性问题。张梦倩告诉记者,青蟹作为我国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洋经济蟹类,与其它主养品种类似,其产业发展同样面临养殖业主要依赖野生苗、优质苗种缺乏、养殖方式和技术落后、养殖空间缩减等卡脖子难题。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科技兴农,种业先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出部署,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马洪雨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迎难而上,致力于创制蟹类优良新种质。在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资助下,他们率先突破青蟹种间生殖隔离屏障,成功破译了我国蟹类种间杂交育种密码,建立了青蟹种间人工杂交技术,培育出拟穴青蟹和锯缘青蟹类种间杂交苗种。“应该讲,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经济蟹类种间杂交并获得种苗案例,是我国在经济蟹类种间杂交育种实践方面取得的新突破。”马教授骄傲地说。
2022年起,团队实现了种间规模化配种和杂交苗种的生产,并在潮州和汕头推广杂交种的试养殖。经测试,杂交种苗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其生长快、抗副溶血弧菌能力强。马洪雨教授信心十足,他表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海洋种业中将添加一个新成员——青蟹杂交新品种,越来越多人将能够享用到安全放心的软壳蟹。”
突破“质”与“量”,科技成果产生显著效益
近两年,汕头大学先后派出多位科技特派员深入潮州市饶平县一线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帮扶工作,竭力尝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今年的暑期实践期间,“育蟹者说”项目团队的几名成员前往饶平县海山镇和大埕镇,在与农户的交流中学生们发现,当地蟹农在养殖过程中存在换水耗费时间长、清理残饵不方便、青蟹好斗性强容易出现肢体残缺等问题。“针对系列问题,我们为农户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为他们改进了进水系统,接入进水管,实现快速进水;同时改进了青蟹的饵料,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前提下,更换为易清理饵料。未来我们还计划充分利用蟹公寓系统,致力于改造出适于抱卵蟹生存繁衍的公寓。”汕大学生项梓菲说。
据介绍,“育蟹者说”项目团队成立至今持续以技术服务潮汕地区,同时辐射到两广、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项梓菲说:“我们致力于把环境可控、水质保证、选址灵活的蟹公寓养殖技术体系和生长速度快、患病率低的优良蟹苗带给养殖户,升级养殖模式,引导养殖户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实现青蟹养殖‘质’与‘量’的突破,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乡村。”
本报记者 蔡妍虹
https://h5.newaircloud.com/newsepaper/detail/10326_133570_1588817_22178388_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