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特区青年报】汕头大学贝类养殖与育种团队带领渔民向海图强——碧海掘“金”,因贝致富

2023-07-30 13:57

汕大团队带领渔民向海图强

 

闭壳肌、外套膜也都呈金黄色的华贵栉孔扇贝


郑怀平教授(左2)指导学生实验


南澳金贝(左图1图2)和汕大黄金贝(右图1图2)

在汕头南澳岛的碧海上,彩色浮球连线成片,这片如画的海域里孕育着浑身金黄、名扬海内外的餐桌美食“南澳金贝”。近日,记者见到叶健铭时,他刚从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汕头综合试验站核心示范区所在地——汕头大学南澳临海实验站回到学校。叶健铭是汕头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过去一个月,他一直在实验站里忙着“养贝”。让叶健铭和同学们牵肠挂肚的,是他们正在研究的一种华贵栉孔扇贝新品系——“汕大黄金贝”。“每天要给贝喂食七到八次,同时观察它的性腺发育情况,再于合适的时机对它们进行催产、人工授精。”叶健铭说。

于此同时,7月,汕头大学碧海淘“金”——黄金扇贝助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团队的三名本科学生深入南澳县深澳镇,对当地扇贝养殖行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力求针对当地扇贝养殖的“痛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予以落实解决。团队带头人郑怀平教授为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自2014年成功培育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水产贝类新品种——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后,在郑怀平教授的带领下,团队致力于“南澳金贝”的养殖推广工作,同时踏上育种的新征程,在华贵栉孔扇贝育种技术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均有新的突破。今年4月,“南澳金贝2号”和“汕大黄金贝”2个新品系通过了专家组的现场验收。“我们计划在2025年把‘汕大黄金贝’培育成另外一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为我国南方扇贝养殖增添新的优良种质,促进产业持续发展。”郑怀平教授信心满满地说。

培育水产新品种,“南澳金贝”促进乡村振兴

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为南澳这片海域带来了丰富的鱼类和贝类,恰到好处的温度和盐度为暖水性种的华贵栉孔扇贝提供了栖身之所。但在16年前,当我国贝类产量达到1073.3万吨,占世界贝类养殖总量60%以上的同时,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华贵栉孔扇贝养殖产业发展却停滞不前。

郑怀平告诉记者,当时,华贵栉孔扇贝经过长期的人工养殖,产量低、品质低、价格低、病害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2008年春天,郑怀平带领团队以纯化金黄色外观色泽、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为目标,开展华贵栉孔扇贝良种培育工作。“当时实验站有养殖华贵栉孔扇贝,各种壳色都有,我想从中挑出种贝来。”郑怀平说,一种全身金黄的天然华贵栉孔扇贝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时就发现了这种金黄色的,在自然海区褐色的比较多,因为它的颜色和环境一致,而金黄色的很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在野生条件下生存更不利。金贝的概率在千分之三左右,可谓凤毛麟角。”

这个全身金黄的贝壳给团队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郑怀平告诉记者:“刚开始我们是计划做壳色遗传的,结果发现它的闭壳肌、外套膜颜色也都是金黄色的,非常非常罕见。黄金一样的颜色不但好看,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而且它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非常高。类胡萝卜素是好东西,对健康十分重要。”

为研发这个集合了审美功能和经济效益的新品种,让金贝养殖良种化惠及渔民,团队历经6年攻关,最终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南澳金贝”。“南澳金贝”具有感官品质高、营养价值高、养殖效益高、抗逆性强的“三高一强”四大优点,其类胡萝卜素、DHA含量显著高于普通扇贝,更具营养价值,而且更耐低温、高温、抗病等。

“南澳金贝”的育成解决了原有养殖种品质差、抗性弱、产值低等问题,深受养殖业和消费者的喜爱,使我国南方原已萎缩的扇贝养殖产业焕发生机并蓬勃发展,对我国南方扇贝养殖产业的品种更新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南澳金贝”自育成以来,“碧海淘金”项目团队还无偿将种贝提供给育苗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南澳金贝”现已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我国南方海域广泛养殖,年养殖面积近10万亩、年产值近30亿元,每年为社会提供临时就业岗位2万余个。南澳县的扇贝养殖也从2015年的1000亩左右增长到现在的5000多亩。可以说,“南澳金贝”显著地带动了我国南方沿海乡村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

增添优良新种质,“汕大黄金贝”带动持续发展

当新品种“南澳金贝”的推广应用步入正轨,郑怀平带领团队再次回到实验室,开展新研究。

2018年,一种黄壳色的华贵栉孔扇贝进入科研团队的视野。“我们发现少数壳为黄色的华贵栉孔扇贝,其闭壳肌、外套膜也都呈金黄色的华贵栉孔扇贝,肌肉组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很高,这与‘南澳金贝’刚被发现时情况很不同,也是非常好的育种材料!”团队成员张洪宽博士说。

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团队立刻就开始以这种黄壳色扇贝进行育种研究。通过5年的努力工作,2023年这种极为稀少的黄壳色扇贝已被汕头大学贝类养殖育种团队培育为“汕大黄金贝”新品系。“这个新品系不但富含类胡萝卜素,而且比‘南澳金贝’长得快。”张洪宽博士说。

与此同时,团队还以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为基础群体,采用野外和室内结合方法,经过2019年—2022年三代选育,培育出了1个比“南澳金贝”更耐低温的“南澳金贝2号”新品系。张博士说:“这个新品系有望培育出耐低温新品种,不但能够解决冬季低温季节华贵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问题,而且还能够使华贵栉孔扇贝养殖向北扩展,扩大华贵栉孔扇贝的养殖区域。”

今年4月,华贵栉孔扇贝两个新品系“汕大黄金贝”和“南澳金贝2号”都通过了专家组的现场验收。据悉,团队计划在2025年将“汕大黄金贝”培育成另外一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为我国南方扇贝养殖增添新的优良种质,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打好海洋种业“翻身仗”,新时代育种工作大有可为

“我从事扇贝育种研究工作已经23年了。”23载春秋,郑怀平持之以恒开展扇贝遗传育种研究,在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前,他还曾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中科红”海湾扇贝和海湾扇贝“中科2号”。这些新品种先后成为我国南北沿海的主要养殖品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扇贝养殖产业的发展。

在郑怀平看来,做育种是一件长期的事,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代两代,育种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永恒的主题。在一次次大浪淘沙般的育种中,郑怀平把论文写在海上,带领渔民在海洋里掘金,用科研成果惠泽渔民,助力企业发展、渔民脱贫致富,促进海洋养殖高质量发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也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2012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对种业创新和种业发展进行部署,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入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2年明确要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彰显了种业的重要性和我国推进种业振兴的决心。

从古至今,人类育种技术经历了四个阶段:驯化育种,遗传育种、分子育种、设计育种。“我们已经跨越了前三个时代,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育种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种业已经来到‘4.0时代’,我们正迎来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郑怀平说。

如果说种业是粮食生产的“芯片”,那生物育种就相当于“芯片的芯片”。海洋种业是保障我国“蓝色粮仓”的关键,也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但还不是海洋种质资源强国。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我们也在探索如何运用这些新的技术,打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占领种业研发制高点。”郑怀平说,“育种这件事,当你真正做进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可做的东西越来越多,新时代的育种工作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蔡妍虹 摄影报道

https://h5.newaircloud.com/newsepaper/detail/10326_133909_1591277_22225946_st.html 

上一条:【特区青年报】12名汕大学子西行前往新疆、云南和西藏开展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到西部去! 下一条:【汕头橄榄台】南澳金贝,向国家级当家品种“迈进”!贝类产业技术大咖来汕调研贝类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