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又将迎来一批新生,进驻人数将超8000人。随着“一体多翼”办学格局日趋完善,汕大如何扩容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
“立足汕头,服务粤东,融入湾区,面向世界。”汕大党委书记姜虹说,新的十六字办学定位,折射的是汕大更大的办学格局。学校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
“学校要抓住新发展机遇,实现倍增计划,努力‘再造一个新汕大’。”汕大校长郝志峰信心满满。

让“试验田”变“丰产田”
南方+:学校如何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
姜虹:学校党委将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方位创建“学习型校园”,一以贯之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于学、内化于心、转化于行,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学校党委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养,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学校党委抓好问题解决,认真梳理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深化改革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和师生“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找准根源、研究对策、形成举措,以务实的“解题答题”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要在国家发展的大局大势当中去看高等教育,从更深的层面、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高等教育,将教育与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结合,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汕头大学桑浦山校区航拍。
南方+:汕大提出建设一所“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突出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目标。近年来学校的发展如何支撑这个目标的实现?
姜虹:从创办之初定位为“立足粤东,面向全省,对外开放”,到现在定位为“立足汕头,服务粤东,融入湾区,面向世界”,我们抓住机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育优势学科,向着建设“双一流”大学目标奋力迈进。
办学定位从12字变为16字,其核心是格局更大。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确定了到建校60年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安排。这些年来,全体汕大人凝心聚力,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项目路演,汕头大学“智慧楼宇——智能建筑引领者”获铜奖。
在从“第一步”向“第二步”迈进期间,在校生数从7000多人到超20000人,“一体多翼”办学格局初具规模。学校始终坚持办学特色,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办学质量快速提升,目前已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将服务性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并于2020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做法,课程创新模式及育人成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稳招生、保就业,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事欲立,须是心立”。汕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海滨邹鲁上的一块“试验田”,汕大依改革开放而生,伴改革开放而兴,我们始终把学校放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汕大是年轻的,充满活力和干劲,勇往直前、不惧风浪就是汕大人的精气神。我们既要有胸怀世界的格局和“冲一流”的决心,更要立足现实,扎扎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目前,临床医学、数学、海洋科学等学科正奋力“冲一流”,我们将以点带面、带群、带全局,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让“试验田”变“丰产田”,持续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以“倍增计划”实现内涵式发展
南方+:去年,汕大东海岸校区启用。学校发展有何新面貌、新布局?
郝志峰:去年10月,东海岸校区交接启用。今年秋季东海岸校区的进驻人数将达到8000余人,汕大“一体多翼”办学格局日趋完善。
我们非常明确,要“再造一个新汕大”。简单来说,我们要实现倍增,把过去40年拿过的成绩在“第二步”中再拿一次。我们要全力实现“倍增计划”,项目、平台、基地、人才、资金要倍增,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金教研室(虚拟教研室),汕大应有更大的份额。
实现“再造一个新汕大”的目标,汕大发展的自身小逻辑就要服从“四个面向”的大逻辑,与汕头、广东省实验室、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形成发展合力。
我们要利用东海岸校区资源,打造人文社科教学科研综合实验性平台、积极凝练发展交叉学科,形成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校区特色,以平台化发展扩大影响力。
从桑浦山到东海岸,一个新校区的建设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能够轻松完成的,必须要坚定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将更加讲究绩效和投入产出比,全力以赴冲刺“双一流”。

汕头大学东海岸校区航拍。
南方+:大学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集合点。在高质量发展中,汕大有何为?新增量主要在哪里?
郝志峰:汕大紧紧围绕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任务和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需求,以“激活一座城(汕头经济特区)、繁荣一条带(粤东沿海经济带)”的责任担当,同步实现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双提升。
近年来,汕大实现了全日制在校生扩容增量,主动适应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求,加快产业亟需人才培养。

第十七届“挑战杯” 汕头大学参赛学生合影。

6月21日,汕头大学举行2023年毕业典礼。
同时,全力实施“领潮计划”,建设绿色化工与传统产业升级创新研究平台、滨海智慧城市发展创新研究平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成创新研究平台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示范途径”布局。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不想说是弯道超车,因为弯道永远还得看着别人跑过的路,要在原有的轨道上争资源。我们要实现的是“换道超车”,在一条新的道路上,继承汕大原有的改革创新基因,与特区共成长。
我们能换哪些道?我想,侨文化研究、粤东社会治理、滨海智慧城市建设、化学化工,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换的道。
其中,我们在积极参与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括号里的“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其实就是换道的另外一种含义。我们发展化学化工学科的过程中要有远见,要和汕头的海上风电、新能源行业发展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布局。
展望未来,换道超车、交叉学科、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我们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汕大要以倍增和“国字号”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届毕业生与老师合影。
【案例】
“党建+科普”助力乡村振兴
汕大理学院成立科普宣讲团、科普实践团,扎实推进“党建+科普”工作。
该学院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计划,推进“科普惠农”。针对社区公民、中小学特点,开展“发现数学之美”“云理·悟理”“生海之音”“光的世界”“力学小课堂”等科普活动20余期,开设科普实践课程《走进海洋》,向1.5万余名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线上线下结合开展首届科普文化节和科普公众开放日,共吸引3000余人参与。
该学院依托科技特派员,送科技、政策下乡,实现“科技富农”。科技特派员培养了“南澳金贝”“汕大青蟹”“龙须菜2007”等新品种新品系,并开展科技示范、培训与技术指导等活动,总产值80多亿元,年带动经济效益10多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汕头大学理学院举行科普进学校活动。
开发国际上首个标准化超声微反应器设备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董正亚专注研究超声微反应器技术13年。在汕头大学、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的支持下,董正亚组建了超过30人的高端微反应器与流动化学团队,开发了国际上首个标准化超声微反应器设备,并成功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工业生产。
董正亚带领团队研发了国际领先的超声微反应器技术,并依托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对该成果进行产业转化,这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纳米材料及其合成技术,解决了我国纳米材料可控宏量制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该团队开发了纳米脂质体、纳米微球、纳米晶体等纳米药物制剂、化妆品纳米乳、无机纳米粉体等吨级生产工艺与装备,相关技术在多家头部医药、化妆品、精细化工企业得到了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产业的发展水平。

汕头大学教授董正亚(左)指导教学。
·数读·
学科建设: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ESI全球前1%学科9个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1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汕头大学校园。
师资力量: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46.4%,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54%。
科研实力:现有教育部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病毒学与新发传染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
社会交流和服务: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13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5所附属医院为粤东地区提供50%以上医疗服务。
【文字】南方+记者 马立敏 李秀婷
【设计】佘夕彤
通讯员 叶楠楠 李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