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汕头大学,这是一所与汕头经济特区同龄的大学,她的创建,注定将“改革创新”写入基因,宣告潮汕地区没有一所正规大学的历史终结。38年来,汕头大学致力于深耕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用发展历程诠释了改革开放与高等教育如何携手而行。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在上世纪70年代曾参与筹办汕头大学的“开荒牛”、现年96岁的陈仲豪老先生,了解到这所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张白纸绘就美丽图画
在汕头大学校史上有一件珍贵的文物,那是一小张用钢板钢针刻写,用油印机油墨制印出来的图纸,它就是《规划筹建XX大学(未定名)地址示意图》,这张示意图就是陈仲豪老先生当年亲手绘制的。
自1978年10月至1981年5月,从酝酿、调研、选址到草拟办学方案,陈仲豪老先生都尽力而为,全心全意做好一位开拓者的工作。“当时,为创办潮汕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大学,我投入桑浦山的怀抱,在日月坑的山上山下,丛林树木,绿荫草地,稻田柑园等地仔细踏勘认真记写下来,绘就了这张图纸。”回忆起当年接受市委和市教育局交付筹办汕头大学任务,陈仲豪老先生思维清晰,仍记忆犹新。
“汕头大学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的美丽图画。”陈老先生说,1979年李嘉诚先生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希望出资筹建一所大学,这个想法与广东省政府在汕头设立大学的计划不谋而合。1980年9月,李嘉诚先生正式宣告他愿首次捐资3000万港元,作为筹建汕头大学的基金。1981年8月26日,是每一位汕大人永远记得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批准成立汕头大学。
陈老先生说,“1981年10月,我受命赴京参加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这之后,我便在汕大图书馆工作,一直到1987年办了离休手续。”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在当时的背景下,汕头大学推行全新的办学模式,需要非凡的决心和勇气。陈老先生告诉记者,李嘉诚先生在一次赴桑浦山察看时说“我一生的心血都在这里了,汕头大学就是我的家。”或许正是这样的历史,让汕大有了拓荒精神和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定要走一条国内高校没有走过的路。
转眼世纪之交,当许多高校忙于合并、扩张规模发展之际,汕头大学自2001年起,推行系统教育改革探索,推动学分制、系统整合医学教育、CDIO工程教育、OBE结果导向一体化教育、阳光财务、年薪制等诸项改革开创国内高校先河,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2002年,汕头大学开始探索“学分制”,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选择导师、选择毕业年限,全部专业开放辅修和双学位,转专业不设门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08年,汕头大学开始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开展本科全程住宿学院制改革试点工作。从此,汕大学生宿舍不再只是睡觉的地方,学生们课余学习、生活、成长融于一体。
为深化教育改革探索,进一步发挥汕头大学作为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大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示范作用,今年,李嘉诚基金会推出一项教育资助创举,支持汕头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全日制本科生学费全额奖励的公立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学费全额奖励计划是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在汕头大学设立的专项奖助学金。首期奖励计划的对象为2019级至2022级本科生,包括四年制专业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五年制专业。主要奖励支持这四个年级的汕大本科学生在校修读完成本科所有课程。每年的捐资额度依据2019级至2022级本科生当年的学费总额,并以每年一亿元人民币为资助上限。
一墙之隔两校探索师资共享
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学校,目前李嘉诚基金会已承诺捐资超过100亿港元。除了支持汕头大学发展,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也是在李嘉诚先生和李嘉诚基金会促成下创办,是广东省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又一成果。
一墙之隔两所学校,共同探索课程和师资共享。2013年11月8日,汕头市人民政府、汕头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三方共同签订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框架协议。2016年12月,由汕头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创办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是我国第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本报记者 陈文惠
编辑:李群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http://news.dahuawang.com/shantou/content/201909/29/c5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