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中,总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不张扬、不居功,却以默默的付出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汕头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吴嘉俊老师,正是这样一位在学生科创竞赛中倾注心血、以赛育人的青年教师。
“学生找我,我就尽力帮。”采访中,吴嘉俊语气平和,却透着一份坚定。他于2021年10月入职,虽未主动“揽活”指导比赛,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学生结缘,从此踏上陪伴学生竞赛的旅程。

汕头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吴嘉俊老师。 受访者 供图
从“偶然协助”到“主动搭台”:
一场信任的双向奔赴
“学生不叫我老师,叫‘俊哥’。”吴嘉俊笑着说。这个亲切的称呼,源于他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深厚信任。起初,他只是协助指导一个比赛项目。由于性格随和,赛后常有学生找他交流,话题涵盖生活、学习、考研、比赛等方方面面。他也会向学生分享自己参与研究生复试的经历——“很多学生能力强,但成绩稍逊,比赛经历就成了重要的加分项”。
这番话让正处于升学迷茫中的学生豁然开朗。暑假里,学生们主动找到吴嘉俊,希望他指导更多比赛。其中一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在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论文——更让学生惊喜的是,该期刊不仅不收取版面费,还寄来了稿费。渐渐地,“俊哥”的名字在学生间传开了。
“有时候学生找我聊保研、聊比赛、聊简历,我就和他们一起琢磨。”吴嘉俊不仅指导学生备战比赛,更关注他们的长远发展。他会主动关注机械专业的相关赛事,并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兴趣方向做针对性推荐;为了让学生专心备赛,他还常把“盖章、提交材料”这类琐事揽到自己身上。
“很多时候,我也是和学生一起成长”,吴嘉俊认为,指导学生比赛是“互帮互助”,“教师只是指明方向,真正的付出者更多是学生,而学生有时也能给我带来灵感和思路。”
从“通宵备赛”到“异地征战”:
那些与学生并肩的日子
谈起带学生参赛的经历,吴嘉俊回忆道:“有时会和学生一起在办公室通宵改材料,熬到凌晨三四点也是常事。”最令他难忘的是备赛的“冲刺时刻”。有一次,学生团队要参加“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校拿到两个晋级国赛的名额,却因学生上课时间分散,难以集中备赛。吴嘉俊索性要来学生的课表,晚上把5名学生请到办公室,督促大家赶进度,一起调试模型、整理答辩材料。为了资料提交截止时间,他们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

吴嘉俊带领学生参加比赛。 受访者 供图
2025年8月,他带队赴苏州参加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和学生一起在体育馆从早待到晚。吴嘉俊发现学生没吃早餐,便主动买来面包和水。那天,他和学生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吃第一顿正餐,“一天吃一顿,一顿吃五碗”的场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吴嘉俊带领学生参加比赛。 受访者 供图
吴嘉俊还提到,有一次和学生去珠海参赛,学生为了节省经费,在离赛场六七公里外订了69元一晚的公寓。“我们的学生朴素、肯拼,他们值得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说起这件事,他的语气里满是心疼与骄傲。
从“赛场指导”到“长远规划”:
成长才是根本与核心
在吴嘉俊看来,比赛获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备赛过程中“真正学到东西”。他更像是学生的“长远规划师”,从比赛延伸到保研、考研、就业等领域,手把手为学生铺路。
他始终坚持“学业优先”的原则。在他看来,学生必须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参加比赛,不能因备赛影响成绩。曾有一位学生因专注比赛导致成绩明显下滑,他及时与之沟通,引导对方将精力优先放在学习上。后来,这位学生不仅补上了功课,还顺利保研。说起学生的转变,吴嘉俊语气欣慰:“比赛虽能加分,但成绩是根本。不能因为眼前的比赛,耽误学生的长远发展。”此外,吴嘉俊还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互帮互助。他不希望学生之间互相提防,而是希望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学校争取更多荣誉。
尽管指导比赛与个人科研方向并不直接相关,吴嘉俊却从未将其视为“额外负担”。在他看来,指导学生本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学生竞赛成绩的积累,也离不开学院“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从陈少克等前辈老师手中接棒,到如今越来越多青年教师加入指导队伍,汕头大学机械工程系已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与育人文化。
在吴嘉俊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低调的坚守”。他以细水长流的陪伴,践行着“学生找我,我就尽力帮”的朴素承诺,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的故事,正是高校师德建设中一个生动的注脚——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以心育才、以行导人。
南方+记者 余丹
通讯员 余依璟 杨雪玉
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10/20/c11833729.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87&appversion=12900&firstColID=87&enterColumnId=87&date=&layer=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