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大学工学院“薪火传报宣讲团”在线上陆续推出七集《青春信仰》微团课,以青年视角讲述红色故事,传递信仰力量。
这一系列微团课源于该团队今年暑期的井冈山实践。视频最后两集把镜头拉回“家门口”——小公园开埠区、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大埔会馆旧址)等红色遗址轮番入镜,汕头本地红色地标与井冈山红色热土相连接,实现了红色精神的跨地域传承与青年表达的有机融合。

“在熟悉的纪念馆里听红色故事,感觉更亲切了。”“原来,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也能‘对话’井冈山黄洋界的炮声!”本地网友的留言,道出了微团课的感染力。
回溯今年暑假,15名汕大工学院学子组成的“薪火传报宣讲团”成功入选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组织的“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赴江西井冈山开展了为期9天8夜的实践学习。
在井冈山期间,团队围绕“数字技术赋能下革命青年精神传承模式研究”课题,通过沉浸学习、实地调研与数字实践,探寻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他们在北山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在黄洋界、八角楼等革命旧址重走红军路,还借助“三湾改编”情景教学课、革命后代访谈等活动,筑牢信仰根基。

作为工科学生,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致力于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数字化成果。结合实地走访与史料梳理,队员们初步构建起一套井冈山革命历史数字地图,通过AR技术实现红色地标的可视化呈现。
进入成果转化阶段,团队精心制作“青春信仰”系列微团课。其中,讲述革命先烈邝鄘事迹的《激荡人生的旋律》一集,特意选取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作为取景地之一,以在地化叙事串联起汕头的红色记忆与井冈山精神,强化了革命精神跨越时空的延续性。
“在井冈山重走红军路时,我们脚磨起了泡,才更懂革命先辈的坚持;回到汕头取景,看到纪念馆里的老照片,又觉得红色精神离我们很近。”团队队长周俊杰同学表示,这次实践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革命精神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融入青春事业的信仰之火。

汕头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郑再新表示,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育人,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全过程。“薪火传报宣讲团”的实践,正是工学院“党建+科创”模式的生动体现。学院鼓励学生运用专业技术传承红色文化,让学生在实践淬炼中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既具创新精神、又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据悉,“薪火传报宣讲团”将继续完善井冈山革命历史数字地图与《青春信仰》系列团课,并计划走进汕头本地校园与社区开展宣讲,让井冈山精神与青年信仰故事在岭南大地上持续传播、生生不息。
南方+记者 余丹
通讯员 余依璟 陈琳
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10/16/c11823465.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87&appversion=12900&firstColID=87&enterColumnId=87&date=NzA0OTM5NzUtYzJkOS0xMWU3LTgyNjUtNmM5MmJmNDcxMzA4&lay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