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贵,当出现危险时,及时有效的救护往往能让伤亡风险降低,而如何展开急救是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课题。在9月13日“世界急救日”来临之际,一起来听听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全为生命”急救培训队队长朱文捷谈谈日常生活中关于急救的问题——
急救的核心: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急救最关键的一点。”朱文捷医生表示,许多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在发生后的“黄金时间”内进行正确处置,可以极大程度降低伤亡风险、减少后遗症。因此,公众首先应当树立急救意识,了解基本流程,首先是确保现场环境安全,然后判断意识和呼吸,及时呼救,接着根据情况实施心肺复苏或止血等初步救护,同时等待专业救援。
当发现有人倒地昏迷,一些目击者不是不想救,而是不敢救,不晓得该怎么处理。对此,朱文捷指出,首先应轻拍患者的双肩,同时大声呼唤,判断其有无意识和呼吸。如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应立即呼救并拨打120,同时开始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和实施人工呼吸,直到救援人员到达,若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尽快取用。
医生介绍,心脏骤停后,急救时间只有4-6分钟。如果在4分钟内正确进行心肺复苏,约有60%的患者可能被救活,超过10分钟,生存几率就十分渺茫了。因此,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是挽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关键。
今年的主题:急救与气候变化
2025年急救日的主题是“急救与气候变化”。朱文捷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突发疾病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家人,还能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极端天气如暴雨、洪水、高温、台风等容易引发触电、溺水、中暑、外伤等情况。”朱文捷建议市民,提前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恶劣天气下外出;如遇台风暴雨积水过深,切忌涉水而行,防止触电或溺水;高温天气应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水。一旦发生意外,应迅速移至安全环境,判断伤情,并第一时间拨打120。
目击有人触电或溺水、外伤,如何施救?朱文捷指出,触电时应首先切断电源,用绝缘物移开电线,不可直接用手拉人。溺水者救上岸后,如无呼吸应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外伤出血应直接压迫止血,骨折则需固定后送医。所有严重意外伤均应及时就医,防止感染或二次损伤。
面对生命危险,学会自救很关键。比如在野外旅游,遇极端天气意外滚落山坡,树枝插入身体,这时候如果把异物直接拔出,就会造成破损的血管大出血,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保留异物在体内并利用身边的布料做固定包扎,拨打120及时送医,充分检查后在手术室才能进行异物的拔除和止血等处理。
突发疾病的自救与家庭急救
当一个人出现身体不舒服或者受伤的时候,如果他身边没有其他人,他必须学会自救。朱文捷举例,在工作时出现剧烈的胸痛,伴大汗淋漓,这很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如果这个时候还不以为然继续工作,或者服用一些不适合的药物,那很可能出现心跳骤停,继而失去生命。正确的做法应该平躺休息,尽量减少心肌耗氧,并拨打120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朱文捷提醒,对于心梗、脑梗(中风)、癫痫等突发疾病,家人应保持冷静,让患者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如怀疑心梗或中风,不要随意喂药或喂水,应立即拨打120。尽可能不要转动病人的头部,若患者有恶心、呕吐的现象则应帮助其侧卧,以防因误吸呕吐物而窒息。癫痫发作时,应移开周围危险物品,保护患者头部,不要强行约束或往口中塞东西,记录发作时间,一般发作可自行缓解,若持续超过5分钟需紧急送医。
附一急诊公益团队在行动
据了解,由汕大医附一院急诊科组织的“全为生命”公益急救团队,队员都是该科室一线医护人员,其中有多名中国心肺复苏培训高级导师及AHA急救培训导师。多年来,在急诊科陈英杰主任和急救团队朱文捷队长的带领下,这支队伍积极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心肺复苏、AED使用、常见急症处理等公益培训,提升市民急救技能。队员们凭着丰富的专业经验,每年开展几十场急救培训,广受市民好评。同时团队也承担我市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如每年的汕头马拉松国际比赛等。目前团队正在配合市卫健局,全力进行第十五届省运会女子手球比赛的相关急救保障工作,为运动员和市民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朱文捷医生表示,希望更多市民重视急救知识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自救互救,共同构建更安全、更有爱心的社会。
链接:https://sttv42-api.strtv.cn/api/getcontentdetail.php?tid=4972322&gid=4972322&catid=17257&is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