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于9月启动,在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一场以“色彩律动”为主线的化学科普盛宴正在精彩上演——从小学课堂里瞬息万变的碘钟实验,到大学实验室中精准捕捉的“粉色终点”,这场贯穿“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科普联动,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化作可视、可感、可玩的趣味体验,为不同学段的少年打开了科学探索之门。
“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我们都坚持科学性、安全性、趣味性统一,让每一个实验、每一场活动都能真实展现化学之美。”据汕头大学“化说科技、筑梦未来”课程团队负责人介绍,为确保科普实效,所有课程的志愿者均经系统培训,确保实验设计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溶液怎么突然变蓝了,又透明了?” 在汕头大学附属学校五年级学生们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汕头大学“化说科技、筑梦未来”服务型劳动课程师生团队带来的这场碘钟实验,让澄清液体在蓝白之间周期性变换,将抽象的“动态平衡”原理具象为肉眼可见的奇妙现象。
科普不止于课本知识,更在生活与艺术的跨界碰撞中绽放光彩。活动现场,孩子们用素面木扇轻触水面,稀释的天然漆料在扇面上晕染出彩虹般的纹路,志愿者趁机讲解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中的应用,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如何与艺术、文化相融共生。
“熔岩灯”里缓缓上升的橙红液柱、“牛奶烟花”中绽放的多彩纹路,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读懂化学常识,点燃探索热情。“科学太神奇了,颜色会‘跳舞’!”一名小学生兴奋地说道。
“注意观察,终点就在粉色出现的瞬间。”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验室里,一群初中生们正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动手操作一场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从调整滴定管活塞的专注,到看见无色溶液中泛起浅粉色且半分钟不褪色时的沸腾,孩子们在色彩变化的指引下理解“控制误差、数据严谨”的科学精神。
精密仪器与忙碌而有序的科研场景,让大家对“大学科研”有了真切认知
精密仪器与忙碌而有序的科研场景,让大家对“大学科研”有了真切认知。面对初中生们接连提问,志愿者结合实验原理细致解答,将实操疑问转化为知识点,让大家收获更扎实的科学内容。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方奕文教授表示,全国科普月的主题,与学院长期坚持的科普理念高度契合,学院始终将科学普及视为重要的社会责任,接下来将开发更多融合学科前沿与生活兴趣的科普项目,创新科普形式,助力怀揣梦想的少年走向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链接:https://www.nfnews.com/content/O3GAjLOV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