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AI机器人手打牛肉丸吗?汕大学子创新赋能非遗数字化传承
或许你看过真人手打牛肉丸,但你有没有见过用AI机器人手打牛肉丸?近日,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下,汕头大学工学院“丸”美智锤“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汕头市龙湖区新津街道办事处、潮庭食品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实现了上述智能场景。聚焦汕头牛肉丸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产业升级难题,汕大学子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构建非遗技艺运动数据库,研发双臂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实现传统非遗技艺的数字化、智能化。

团队通过对多位非遗传承人及资深师傅手打牛肉丸过程的精细观察与数据采集形成数据库。
汕头牛肉丸作为“中华名小吃”,其传统手打工艺源自2000多年前的宫廷菜肴“捣珍”,历经近百年在潮汕地区的传承与发展,以“柔、润、鲜、爽”的独特口感闻名中外,汕头手打牛肉丸制作技艺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这门精湛的传统工艺如今正面临严峻的传承与发展困境:传统手打工艺需捶打五六千次次,完全依赖老师傅的经验传承,导致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同时,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难以满足现代规模化市场需求,标准化不足、产能受限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汕头牛肉丸产业面临的痛点,“丸”美智锤突击队指导老师魏华贤带领突击队成员与潮庭食品企业代表深入交流,现场梳理产业痛点与技术需求,提出了通过三维运动捕捉、机器人动力学建模等先进技术,构建非遗技艺运动数据库,开发双臂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的创新解决方案。
目前该方案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项目团队初步建成了包含大量核心数据的非遗技艺运动学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对多位非遗传承人及资深师傅手打牛肉丸过程的精细观察与数据采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将传统“捶、搅、拍、挤”等复杂手法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数字模型,为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团队已研制出首套演示样机系统和制造样机系统。
魏华贤介绍,“丸”美智锤突击队与街道、企业的合作,是科技赋能传统产业、非遗文化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通过“AI +非遗+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有效破解了汕头手打牛肉丸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的难题,实现了文化传承、产业提效、人才培育的多赢局面,更为广东“百千万工程”中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示范,为中国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贡献了“汕头经验”。未来,“丸”美智锤“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全力推动AI机器人手打牛肉丸系统的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