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广州日报新花城】“AI+”教育如何落地?汕头大学这一探索引省内高校集体“围观”

2025-05-09 10:48

在汕头大学文学院《杜甫研究》课堂上,学生们正用AI视频重现杜甫一生行迹;在医学院实验室内,一群医学生正用AI训练眼底疾病诊断模型,25万张真实病例影像成为“数字老师”;AI科创平台上,师生们正紧张调试着机器代码,准备带着他们研发的“AI工程师”参加国际赛事……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画面,如今在汕头大学校园内已“照进现实”。

5月7日下午,《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新书正式发布。广州日报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这是省内高校中首份公开发表的智慧教育书籍,不仅让“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速推进,也为其他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操指南”。

《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新书正式发布

课程创新:

用AI研究杜甫,古代文学也很“潮”

“杜甫辞官当年,是他一生中最艰难漂泊的一年,请大家仿《杜甫一生行迹》《苏东坡一生轨迹图》制作AI视频,展现杜甫的艰难跋涉以及诗人的情感。”在汕头大学开设的《杜甫研究》课程上,文学院老师林晓娜正给学生布置“AI作业”,引导学生用AI研究杜甫、解读杜诗。

“很多人都觉得古代文学教学跟AI不太沾边,其实AI辅助教学古代文学效果立竿见影,我觉得大有可为。”林晓娜告诉广州日报记者,她正尝试借助AI科技,将杜甫研究做成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课程,引导学生用当代人易懂的方式来解读杜甫。同时借助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知识图谱等数字人文技术平台来辅助教学,让很多艰深的学术问题一目了然。

汕大学生用AI视频解读杜甫诗歌《旅夜书怀》

林晓娜向记者展示她所撰写的“数智赋能 解码杜诗——《杜甫研究》课程的数智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法。记者看到,在“数智化改革实施要点”一栏中,“AI视频”“AI剧本创作”“DeepSeek”“人机双脑风暴”成为高频词,其中的小组作业也多数要求借助AI工具、数字人文平台来完成,“科技感”拉满。

汕头大学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潘莹便是首批“交作业”的学生。她运用AI的文本生成视频技术,成功制作了杜甫《病柏》的朗诵视频,为课堂增添了新鲜的视听体验。“将AI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很新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潘莹对老师的这一创新尝试赞不绝口。

潘莹在课堂上讲解用AI技术制作的杜甫《病柏》朗诵视频

“经过半学期的准备和酝酿,最近同学们陆续有AI作品产出,也看到同学们运用科技解读杜诗的巨大潜力”。林晓娜告诉记者,目前她正将该项目申报成为汕头大学“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希望以《杜甫研究》这门课程作为敲门砖,探讨古代文学教学的数智化转型,让古老而深邃的古代文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省内首创:

解密省内高校首份公开发表的智慧教育书籍

其实,《杜甫研究》课程只是汕头大学“AI+”学科融合课程的一个缩影。记者留意到,近年来汕头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也结合学科特点开设AI应用课程,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广告学专业开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广告》等,积极探索高校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然而,如何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汕大方案”?《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一书的面世给出了答案。“在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汕头大学愿以智慧教育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教育变革贡献岭南智慧。”在该书发布会上,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唐锐如是说。

发布会现场(摄影:由佳隆)

记者翻阅该书看到,书中阐述了汕头大学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同时,该校还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了智能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进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该书还对汕大在智慧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其中,包括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推动跨学科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探索,该校还推出了“医学+人工智能”复合型课程,慕课资源成功“出海”,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

“通过这本书的出版,我们希望能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为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作为该书的主编,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在发布会上表示。

探索实践:

为高校提供可落地的AI教育应用框架

记者了解到,汕头大学此前还发布了《汕头大学教育教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将其作为《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配套成果。

汕头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来佑彬告诉广州日报记者,该《指引》对18类高频教育教学场景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供了46个典型应用场景示例,为高校提供可落地的AI教育应用框架。

“比如在《世界经济》等课程中打造24小时智能学伴系统。”来佑彬举例说,教学团队通过对AI智能体的大规模“喂养”,使其能够基于教材内容、视频内容、相关文献、阅读资料、线上作业等基础资源,24小时不间断回复学生问题,并给出系统性高、可理解性强的高质量回答。

同时,教学团队还开发在线作业智能批改系统,通过多次调试智能批改的相关设置和参数,使智能批改尽可能接近人工批改的结果。“经过一个学期上线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一键批改学生作业,5至7分钟可以实现对一百余名学生的作业的准确批改,并能够给出详细的文字建议。”来佑彬说道。

来佑彬告诉记者,该指引一经发布便受到不少高校的广泛关注,有省内高校的领导还专门带队到汕头大学调研,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过程管理、智能化教师教学评价、智慧化校园建设等相关问题。对于其他高校如何开展智慧教育的问题,来佑彬也给出自己的建议。“高校可制定全面的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并注重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和教学优化。”他还建议,高校可强化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各类场景中的应用,开展个性化学习、智能教学评价、虚拟实验实训等创新应用,并多开展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共享、协同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希望这份指引能为各高校的智慧教育探索提供参考,也希望能加强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来佑彬表示。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汕大宣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影

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5/05/08/SF137979826a616f97eb9047e695dc41.html?channel=weixin

上一条:【汕头橄榄台】《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新书发布 下一条:【花城+】汕头大学发布新书《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