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南方+】以信为桥,汕大学子与乡村儿童共同书写心灵对话

2025-04-24 17:19

自2024年3月起,一年的时间里,225封手写信,汕头大学淑德书院的女大学生以书信的形式,为四川大凉山乡村儿童搭建起一座“慢对话”的桥梁。

这场跨越2100公里的心灵对话,不仅为乡村儿童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也让高校大学生深入了解乡村儿童的生活与情感世界,促进双向理解与成长。

每一封手写信,是一场爱心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学会了倾诉与分享;女大学生们也在书信往来中收获了治愈与成长,实现了自我接纳与努力成为“她榜样”的蝶变。

225封手写信关爱留守儿童

时间回到2023年,汕头大学淑德书院“大手牵小手,相伴她成长(Big Sister)”项目的师生来到大凉山越西和冕宁开展支教行动。土坯房外,留下了大学生们与孩子们共读绘本的身影;教室里,洋溢着大学生为孩子们教学的欢笑声。短暂的支教时光,孩子们纯真的“高原红”笑脸,深刻地印刻在淑德书院师生们的脑海中。

大凉山的课堂。
大凉山的课堂

2024年3月,淑德书院“大手牵小手,相伴她成长”项目成员参与了“蓝信封书信笔友计划”,21位女生与大凉山的乡村儿童结成笔友,通过每月一封的手写信,开启了一场温柔但充满力量的心灵对话。

据悉,此次参与活动的儿童中,85%为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长期面临情感表达障碍。项目采用“女性赋能+心理陪伴”双轨模式,聚焦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这些孩子不缺物质捐助,缺的是有人愿意倾听那些藏在心里的话。”淑德书院院长林锦香表示,“大手牵小手,相伴她成长”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学生以“朋辈陪伴者”而非“帮扶者”的身份,用书信构建情感支持网络。

截至目前,这场以女性细腻共情力为纽带的书信行动,已在时光中沉淀出225封手写信,字里行间流淌着跨越山海的温暖。

一纸信笺,照见双向成长

当得知能通过书信方式与大凉山的弟弟妹妹们再续前缘,女大学生们即刻提笔架桥,以1215个字的平均信件长度,发出了久违的问候。

一封信需要翻越多少座山,大家或许没有概念,但当笔尖轻触信纸的那一刻,她们仿佛回到了那个被阳光晒得发烫的大凉山午后。

“姐姐,今天我替你去看了春天的第一片油菜花田。”来自大凉山女孩伍子的信,让汕大英语专业的张瑜灿心头一暖。新闻学专业的倪楚楠收到笔友小胡用彩色画笔勾勒的小猫图案,这是小胡悄悄学习简笔画后给予的惊喜。广告专业的孙梁惜宁收到彝族男孩的信,为读懂方言描述的“银杏叶落满院子”,她专门查阅彝族民俗资料,信纸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地图。

“通信往来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表达情感的大门,带来诸多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项目指导老师张雯指出,在持续的通信中,大凉山的孩子们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被需要,起初孩子们的回信平均字数不足200字,如今已增至800多字,且90%的信件附有手绘插图,“这些都表明,参与通信的儿童情感表达能力获得了显著提升。”

女性共情力重塑乡村儿童心理

笔墨晕染间,字句化作星光,既点亮大凉山孩童璀璨的眼眸,也让执笔人在字句推敲中遇见更柔软的自己。“与其说我们在帮助孩子,不如说他们在治愈我们。”汉语言专业的梁嘉琪坦言,她在信中与笔友分享青春期自卑的经历,却收到一句用铅笔描了三次的回复:“姐姐,我觉得你像星星一样亮。”这句话被她贴在书桌前,成为自我接纳的起点。

临床医学专业的荆筱然则将书信行动延伸至现实。她向笔友小琪分享旅行照片,并附上医学手绘笔记:“我想让妹妹知道,山外的世界很大,但她的家乡也很美。”小胡在最近一封信里塞进一颗油菜花种子鼓励倪楚楠:“姐姐,等它开花时,我们都要成为更好的人。”

“这种双向赋能正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张雯强调,“蓝信封书信笔友计划”突破地域的限制,让女大学生与大凉山乡村儿童的心灵紧密相连,尤其是女性特有的共情力,正在重塑乡村儿童心理支持的范式。

据悉,该项目将持续到今年9月,但对于大家而言,“双向奔赴”的故事并未结束。淑德书院表示,将持续以书信为媒,在快时代守护慢对话,让每一封手写信成为照亮乡村儿童心灵的微光。

南方+记者 余丹

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4/24/c11221952.html?colID=87&firstColID=87&appversion=119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87&date=&layer=2


下一条:【南方+】汕头大学多了“好事麦”,跳进镜头里的留言让人心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