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汕头大学幼儿园迎来了一堂特别的创意课。李昊宇教授带着扭扭棒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一场关于“眼镜”的奇思妙想之旅。 这堂课不讲深奥道理,只用老三件:泥巴、扭扭棒、彩纸,让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要做小猫眼镜!”“我要做粉色的!” “我想做机甲眼镜!”孩子们兴奋地抢答。志耿老师顺势展示各种趣味眼镜和大学生制作的扭扭棒眼镜作品,激发灵感,鼓励孩子想象:“眼镜可以是面包、橙子、彩虹,也可以是你心里的任何形状。”
随后,孩子们动手,用扭扭棒、彩纸、黏土等简单工具,快速将脑中的创意“扭”成现实。一副副稚嫩又有趣的眼镜,承载着每个小脑袋的奇思妙想,也让他们在动手中获得一种“我也可以做到!”的成就感。
1The simplest of actions 小朋友的创造力藏在最简单的动作里
孩子们不需要先理解什么是“创意”,他们用直觉、好奇和兴趣直接进入创作状态。想什么,就扭什么,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构建了一个重要的习惯——用最直接的工具表达自己的想法。扭扭棒、泥巴、彩纸,这些趁手又易用的材料,成了他们表达想法的“语言”。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用自己制作的眼镜,认真地向外界表达:“我这个(眼镜腿)是黑色的,(因为)想要它(达到)隐形(的效果)”,“(我做的)是一个小猫眼镜,上面这两个角就是小猫的耳朵。”
通过这节课,我们想向大家传达:动手能力不只是“训练手”,更是一种沟通媒介。它不是为了培养“做得像”,而是鼓励他们“说得出”,让他们的想法有具体的模样。
2Play to Think 成年人也需要有童趣的创意练习
李老师提起这次的幼儿园课程时,眼里都闪着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他不由得回想起自己上学期为设计类大一新生讲授“以镜为思,探索创造力”课程。那时候,他带着学生从理论出发,去追问创造力的来源,再通过动手实践,一点点把它释放出来。点击蓝色字跳转“以镜为思,探索创造力”课程。现在再一次设计这样的课程,他依然乐此不疲,甚至完成后还会有一种特别纯粹的开心。
学生们拿起扭扭棒后,创造力的火花被快速点燃。当他们扭出第一副眼镜,看到成果的一刻,成就感让他们愿意继续尝试,并逐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这种“快速获得成就感”的路径,正是成年人创造与表达的关键。我们常说成年人不够有创意,实则是缺少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工具来实现。但创造力,其实是一种可以随时培养的思维能力,只要找到适合表达想法的路径。
3Ideas that take shape 创造力无关年龄关键在于方法
孩子的思维简单,创作直接;成年人思维复杂,容易先否定、再怀疑。但只要设计好方式,不论几岁,每个人都能找到释放创造力的出口。
从跨文化视角来看,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例如,中国人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抽象概念,德国人则更习惯借助材料和工具进行信息传递。在李老师的创意课堂中,会将两者进行融合。创意并非少数人的特权,也不受专业背景的限制,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每个人都能激发自身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