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种关系,以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基础条件,也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有序流通。
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发展新质生产力,妥善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方面,要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遏制无序竞争,同时推动解决财税体制、统计核算、政绩考核等深层次矛盾,建立并完善各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健全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长效体制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市场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各地区要找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定位作用和比较优势,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坚决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
各地要在差异化上下功夫,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要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实现消费转型升级,不断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强各地政府间的交流合作,在考虑各自实际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协同发展,逐渐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载体的生产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未来网络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关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并不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放弃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也不意味着是落后产业。一些传统产业经过改造提升后,能成为新兴产业甚至未来产业。并且传统产业能够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也同样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不能盲目追求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避免泡沫化和一哄而上的现象。既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又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统筹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
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只有把原创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赢得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权,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其他安全。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强、一些高端产业链安全韧性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掌握高端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切实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布局,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作出战略性安排,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要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体制机制,改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破除制约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加强政策的协同、升级与创新。要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等,打通成果转化新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在更宽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转化应用,以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既不能只强调自主创新而排斥开放创新,也不能只强调开放创新而忽略自主创新。要稳步扩大技术创新领域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法律、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制度与国际接轨,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持续实现互利共赢;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国际产学研合作,引导支持国内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外资企业在境内设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引进和使用制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国际前沿技术和国际化劳动者队伍支撑。
地方特色与多元发展的关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策略,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地域特色产业品牌,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互补性、关联性强的产业,示范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形态多样,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发展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搞单一模式建设。各地要根据自身条件,把握各自发展阶段的规律性特征,积极有效地探索发挥优势、展现特长的发展路径。
特色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吸引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值和就业机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地方品牌形象。因此,各地要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深挖地区独特资源和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新策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方特色。
与此同时,围绕构建多元共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要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现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沿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各地既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也要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对那些体现生产力新质态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主动谋划、靠前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占据先机,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变革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作者沈海军系汕头大学数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