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3日从汕头大学获悉,该校理学院海洋与生命学科专业的79名师生,已于近日顺利完成了2022级海洋科学专业海洋调查与实践暨“长基计划”海洋科考航次。参与项目的汕大师生在历时5天的调查实践中,对粤东海域周边12个调查站位进行夏季海洋的温度、盐度、营养盐浮游植物生物类群等基本参数监测,获得了涵盖海洋水文条件监测(物理海洋)、水化学条件(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海洋生物)、海底沉积环境调查(海洋地质)等多个方面的数据和样本。
参与海洋科考项目的汕大师生代表合影留念
据悉,在经过前期的实地走访、调研后,汕头大学海洋科考团队本次航行租用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中国海监203”号科考船,并由李平教授、杜虹教授、连强博士、李堂成博士等老师带队指导。
据介绍,在本次海洋科考中,使用箱式取样器采集样品,是船舶上最危险的科考作业之一。当科考船在海面上摇晃时,采样后总重接近2吨的箱式取样器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摆锤”,砸伤人员的风险很大。
使用箱式取样器(CTD)采集样品
为此,在本次考察实践中,汕大的科考师生专门邀请了专业的船员协助,在箱式取样器的箱体离开甲板固定位前、回收时出水面后,都利用止荡绳索进行保护,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最终安全、顺利完成样品采集工作。
除了海洋科考中的安全、专业作业外,汕大许多师生还面临着恶劣海况和复杂环境等挑战。据介绍,本次航行科考的第一天,由于海上的风浪很大,每两个相邻的采样点之间约有一个小时航程,绝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了强烈的晕船反应。
船员和师生们通力合作
但为了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样品采集和处理工作,出现晕船的学生在航行过程中,只能选择趴着,或躺下休息。等到达下一个采样点后,同学们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咬牙克服晕船、疲劳等不适,调整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据带队的指导老师李平教授介绍,为保障科考顺利进行,在上船之前,他们为学生们讲解了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而在船上开展分组作业时,每组也都有经验丰富的老师、研究生进行指导。
“通过这次实践,同学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海洋科考中研究数据获取、分析的全过程,掌握海洋调查数据的使用方法和要领。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同学们躬身海洋科考,不仅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更在心理上得到了成长,为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平说。
对于参加此次海洋科考的学生们而言,他们在无边的海洋上,亲身体验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探索的艰辛,也深刻感受到了海洋科学的魅力与挑战。正如参与考察的学生蒋若琳所说,“选择航海不仅是因为它的广阔和自由,更是因为它给予了我成长和探索无限可能的机会”。
学生们在海上作业
“虽然海上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船员们和师生都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拼搏的信心,团结协作的精神,向海图强的信念。”随船指导的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风奇感慨地说,这次航次实践不仅教会了学生们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还激发了他们对海洋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汕大海洋与生命学科将继续以“长基计划”为契机,为更多有志青年提供广阔的科考实习平台,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海洋研究,为建设海洋强国发光发热,为海洋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文、图 | 记者 赵映光 实习生 林倩宜 通讯员 李倩彤
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014/52803992.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