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各地方高校必须积极投身改革浪潮,不断做好做强地方高等教育建设。汕头大学被誉为“中国高校建筑艺术之花”“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走出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之路,为地方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办学和建设经验。文章对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进行了专访,以分享汕头大学作为地方重点高校的建设与改革经验。

郝志峰
汕头大学校长
郝志峰,汕头大学校长。教育部大学数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关注数学建模与应用、数据科学、智慧城市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国基—广东联合基金、霍英东基金等项目。4次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以及广东省科技奖等。2020年获“智慧城市先锋榜领军人物”,2021年获“当代发明家”称号。
01校园环境:高校建设的重要“外延”
汕头大学被誉为“高校建筑之花”,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建筑风格与环境以及其中体现的理念。
汕头大学桑浦山校区位于汕头市郊桑浦山麓,自然环境优越。整个校舍设计充分利用校园自然山水景观,并将现代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如琉璃瓦)相结合作为设计理念,采取整体密集、高架庭园、远近结合、分区布局的结构形式,形成了结构严谨、气势磅礴、风格高雅、独具一格的岭南特色建筑群。校园内天然日月湖碧波荡漾,四季花木茂盛,文化教育区与园林风景区融为一体,校园景色绮丽、环境幽静,诚为学习的理想之所。2000年之后,学校聘请世界级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巴尔拓展规划汕头大学桑浦山校园新增建设用地,建设高品位校园基础设施,营造具有文化底蕴的优质育人环境,注重通过校园建筑传递教化智慧和理念,鼓舞学生身心与精神。
东海岸校区从规划结构上来讲,也有明晰的功能分区。其以庭院式建筑组团为主,辅以连廊互通建筑之间,打造主教学区形成两条轴线、一个共享核心架构。礼仪主轴形成的核心空间序列有松有弛,成为贯穿校园南北的重要礼仪性空间。景观学术轴横贯南北,以图书馆和多功能文化服务中心为轴线的重要节点,结合学术拱廊等共同组织整体架构,空间序列松弛有度,连续拱廊既延续了汕头侨乡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图书馆是校区的重要核心节点和标志性建筑,其设计采用开放智慧环、恒动知识轮的创意理念——整体造型如同智慧之环降落草坡之上,韵律化的立面百叶似被海风吹拂的书页,徐徐翻动;又犹如错动咬合的知识齿轮,成为恒动不止的校园智力引擎。圆形体量之下为方形的二层草坡平台,是自主学习时代的新型场所。其布局理念亦符合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维——“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体现了汕头大学创新驱动,科教协同,面向未来,适度前瞻的理念。
02办学理念:“双一流”建设的实践指引
汕头大学有着怎样的办学理念?请您简单举例说明这些理念又是如何浸润在办学实践中的。
从汕头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到“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育人理念和“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目标,再至“自强不息、和衷共济、回报母校、奉献社稷”的校友契约,办学宗旨可以归结为两个核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创造。
第一,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求,加快产业人才培养,新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形成了文理医工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专业布局,并以“双万计划”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目前,学校49个本科招生专业中共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以获得的最高等级计算),占本科在招专业总数的61.22%,入选专业覆盖我校文理医工各个学科门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秉承先进本科教育,追求高质量教与学。制订一流课程建设方案,汕头大学累计已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2门,充分发挥获评专业和获评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助力学校“四新”建设。
第二,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品牌,以劳动教育赋能“五育融合”。学校于2010年率先在国内开设服务性劳动课程,2012年设为必修课,对课程模式的思考和实践早于国家号召,具有前瞻性。2020年汕头大学的做法被教育部遴选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全国仅2所高校整体入选)。发展至今,学校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创新模式及育人成效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23年,基于该课程体系申报的教学成果《善用社会大课堂,巧手仁心育英才:以劳动教育赋能“五育融合”育人新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03“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进路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汕头大学做了哪些探索?取得了何种成效?
汕头大学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干部师生头脑;二是聚焦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三是凝练办学格局,激发教育科技人才内生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四是提升管理效能,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将资源配置和地方服务做细做实。2023年是汕头大学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向“一所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突出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第一,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方面,学校扎实推进“党建双创”,入选全省党建双创工作培育创建单位“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致力以新标杆催生新动能;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高标准建设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研究基地,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干部能力提升,深入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常态化开展假期读书班,举办“青干班”“青教班”“中层班”,实现干部全覆盖轮训;充实基层党建内涵,理学院生物海洋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法学院党委入选省级标杆院系,工学院机械系教工党支部入选省级样板支部,辐射带动各学院打造“一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
第二,在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方面,学校强化思想引领,入选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校和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开展“五观”(大局、集体、法治、感恩、修为观念)教育活动,组织师生赴四川阿坝开展“重走长征路——过草地感党恩”等活动。成为国内目前唯一长距离徒步完成翻雪山、过草地长征路线的高校团队,获省党史进校园典型案例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1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融合的“三层级”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入选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第二批典型案例;美育案例“挖掘地方非遗之美,创新高校美育工作”荣获广东省2022年高校美育优秀案例一等奖。学校深化“双院协同”育人,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创新创业卓有成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所建的创业园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汕头市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入榜2022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前50强。
第三,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学校入围世界权威大学排行榜。学校深化学术交流合作,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4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全力建设国际学院,目前共有来自42个国家的287名国际学生,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数占比创历史新高。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上,学校承办了由泰国教育部民教委主办的“泰国本土华文教师培训班”,助力泰国汉语教学提质增效,为中泰友好贡献力量。
第四,在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9名教师入选爱思唯尔“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8位教师荣登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比75.5%,2023年认定汕头市高层次人才558人;教师获得“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普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发明创业奖人物奖”“南粤优秀教师”“汕头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第五,学科科研创新竞争力不断增强。学校学科布局持续优化,临床医学、海洋科学、化学、数学、滨海智慧城市交叉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10个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学科。教师科研能力突破:李健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我校首次获得该项目资助。管轶教授获2021年度约翰·狄克斯加拿大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彭剑娥教授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第六,在对接国家、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方面,学校积极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9年,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在汕头大学挂牌运作,实验室以先进化学制造为重要建设方向,支撑粤东和广东“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近年来,成立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进一步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方案与路径,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地方产业集群。
04科技助力达成“双一流”人才建设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进行部署,强调三者一体化发展,并在科技领域方面进行了改革,您认为高校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如何利用科技发力?
以汕头大学为例,要精准把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力点”。一要找准方向深化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物理、海洋、中文等学科建设,以强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中心,引导学科强化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支持师生自由探索,营造鼓励原始创新的环境氛围,着力打造健康的学术生态,促进各学科彰显特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持续提升整体性的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二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落实“人工智能+”行动,加强学科布局、建设和监测,积极培育、发现和支持优势学科的建设,找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强化战略人才培养,着力塑造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三要以促进原始创新、解决复杂问题、培育新兴学科和培养厚重人才为中心,加快形成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机制,支持建设一批学科交叉示范中心,切实推动学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提升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四要服务制造强国建设,聚焦关键领域,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扎实做好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
05展望未来:继往开来迈向“双一流”高校目标
未来,汕头大学将从哪些方面发展?
随着2023级新生的到来,汕头大学在校生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双校区建设不仅是地域上规模的扩大,也是学科发展力量的进一步强化。汕头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地方大学。汕头大学用40多年时间确立了国际化、精细化的发展特色,这也是汕头大学区别于一般地方性大学并在激烈的大学发展竞争中引人瞩目的重要原因。如今,从桑浦山下到东海岸旁,一个新校区的建设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能够轻松完成的,必须要坚定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将更加讲究绩效和投入产出比,全力以赴冲刺“双一流”,努力培养汕大“黄金一代”。展望未来,换道超车、交叉学科、教育数字化战略是学校创新发展新路径,重塑发展形态、以成果倍增、国字号建设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一,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走好人才驱动创新的新路径。李嘉诚先生在近期的回信中勉励学校要“为国家民族积储良才,以作长远之贡献”。在冲A级学科、冲一流的进程中,换道超车、交叉学科、教育数字化战略需要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有价值成长,以培养院士、培养“诺奖”科学家为目标;另一方面,以教师为本的高质量发展,为各类人才“露头”“冒尖”服务,国家优青、杰青、重点重大项目就是台阶。为人才抢山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研究做在祖国的山川、大地、海洋。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建设高质量科研体系,围绕国家战略需要、经济主战场,超越极限,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效能。简单来说,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实现“项目、平台、基地、人才、资金”的倍增,打造国字号。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在前三个面向的基础上,增加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中,汕头大学应如何迈开步子。“超越极限”是2023年5月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而汕大所要超越的极限就是实现倍增,把过去40年取得的成就在“十四五”期间再获一次,就是学校“十四五”的目标;到2035年,将过去40年的成果实现再倍增。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扎扎实实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发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汕大要做的就是在“十四五”期间,再造一个新汕大。怀进鹏部长在教育部2022年年终总结会上强调: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要实现“再造一个新汕大”的目标,汕大发展的自身小逻辑就要服从“四个面向”大逻辑;与汕头、广东省实验室、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形成合力,实现倍增和打造国字号的目标,拥有打造A级学科、一流高校的信心和能力。
第三,教育部、广东省强调有组织科研,学校谋划布局了绿色化工与传统产业升级、滨海智慧城市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成三个创新研究平台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领潮计划,目标是捏紧拳头、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探索“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示范途径”布局。“人工智能+”行动、大学科技园、军民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与国际化合作都需要尽快有组织地落实,以带动基础创新、底部创新、颠覆性创新等这些成果的倍增,才能“有所为”,再造一个新汕大。
文丨大学编辑部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fpefTvalw3QerU-uSbZ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