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首届潮汕历史文化高端学术论坛——聚焦“潮”文化 做好“侨”文章

2020-11-17 17:15

11月15日,首届潮汕历史文化高端学术论坛在汕头大学图书馆演讲厅举行。来自全国侨联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和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各相关高校、研究中心、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潮汕侨乡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这一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本次论坛设4场学术报告,分别由文学院副院长杨庆杰教授,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先生,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陈占山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声教授在报告《本土文化资源与“侨乡”社会特质——兼及华侨史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中指出,研究潮汕文化,必须重视它的“本土现代性”。在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之前,本土先辈就已具有与现代相契合的现代性思想,可以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制度,即使近代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也能有效解决摩擦。要想讲好中国的故事,研究者就要把握文化的“本土现代性”。

广东省政府参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教授在报告《侨批与潮汕社会发展》中指出,侨批的发展和潮汕社会发展是有很大关系的,侨批馆的建立和侨批的保护充满艰辛。他呼吁现场的青年人要记住先辈,做传承弘扬潮汕文化历史的接班人,让潮汕文化更好发展。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陈景熙教授以海外潮人社会研究学术史回顾为主题,着眼于海外华人社会中的潮汕方言族群与潮属客家方言族群,通过大量学术专著的梳理,展示135年来,由欧美、亚洲汉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者,东南亚潮籍文化人、中国学者组成的薪火相传的学术史,梳理其学术谱系,探讨其存在问题与发展空间。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明欢教授从传统地域性侨乡文化与现代通信结合、侨乡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以及侨乡与当代话语与科技的高度融合三个方面得出在国际视域下解读中国侨乡的结论。其中李明欢教授通过讲述浙江釜山村清真禅寺侨乡乡民身在异国依旧信奉求神仪式、浙江一宗祠既有传统匾额也有百国旗、着装时髦的游客在福建一红色景点与当地穿着惠女服饰的村民相遇三个例子来阐述其观点,并得出三个特点。最后得出侨乡是中国平民百姓自下而上融入全球化的典例的结论,它充分展现了民间智慧。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一省教授从广西侨乡形成的历史背景、广西籍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分布、广西侨乡的类型以及广西侨乡文化的特征四个方面阐述广西侨乡类型及侨乡文化特征。郑一省教授通过丰富的照片直观鲜明地展现出广西侨乡文化对越南、新加坡等地的影响力,通过侨批、侨房、家书等历史材料展示广西从汉至今丰富的侨乡文化。

海南师范大学唐若玲教授则从海南侨乡占比大、规模小、经济地位弱、其“女人不下南洋”的特点以及其因重视教育得以延续至今来阐述海南华侨对近代海南社会发展的形象。唐若玲教授通过利用各式各样的当地谚语生动地体现海南华侨的状况以及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同时通过其在日本侵华时返乡抗战、海南会馆开设奖学金会制、侨乡返乡带回橡胶咖啡可可等种植技术展现海南华侨的家国情怀以及海南华侨对近代海南社会发展的影响。

嘉兴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来潮参观小公园为引入,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华侨爱乡、爱自己的家乡”展开了关于梅州侨乡社会发展研究的报告。肖文评教授通过大量数据结合史料史实客观展现了梅州侨乡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今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其发展特点发展成果,同时按照时间顺序列出梅州侨乡社会形成的主要标志。最后以梅州侨乡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结语体现侨乡文化的重要性。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广东华侨史》主编、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教授指出侨乡文化是本土文化和华侨文化的结合物,关于侨乡文化的内涵,海内外侨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他强调侨乡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讨论侨乡文化时,应注意区分不同时期的侨乡文化,避免泛泛而论。他指出,不同时期的侨乡文化构成不同的历史文化年轮,不同时期出国的华侨华人身上所带的印记是他们所处时期的侨乡文化,侨乡文化是在发展中的文化,应该从传统侨乡文化中抽取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如侨批的诚信文化、家庭观念、乡土建筑等,在传播潮汕侨乡文化时应突破我们自己认知中的侨乡文化“传统惯性”。

《闽南侨批大全》主编、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清海先生以“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为题,以侨批的民间文书为切入口,展示了侨批中的“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

汕头大学商学院胡少东教授以大数据的视角解读潮汕侨乡文化,通过相关研究数据与图表,严谨清晰地展示了研究的结论:宗族关系和地缘关系是汕头批信局与海内外分号建立合作的纽带,保障了跨国侨批网络的有效运作;随着批信局服务范围的扩大,批信局更多地通过同乡关系构建合作,依托宗族关系进行合作的比重在下降;汕头批信局通过与众多的海内外分号合作,在侨批网络中处于中介位置;侨批网络并不存在以地域为界的小帮派;从网络可达性形成的派系来看,潮汕侨批网络中不同派系存在重叠现象,派系的重叠性为批信局拓展合作关系,扩大服务范围提供了支持,也促进了批信局之间的诚信合作。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黄挺教授以“潮流与回潮”为主题发表讲话。他主要以槟榔屿韩江家庙等马来西亚各地潮州会馆举办潮州式成人礼“出花园”为例,讲述了潮汕侨乡民俗文化传统在被潮汕移民传承到海外的过程。他还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下,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潮汕侨乡民俗文化也不断变化,并形成“回潮”,反过来影响潮汕原乡文化传统。

汕头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董学民副教授在会上展示了由他承担的国家社科项目的结项成果——《20世纪岭南潮剧音乐发展史》一书,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潮剧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凸显了潮剧音乐与海外潮人社会文化、潮汕侨乡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主任、汕头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林立博士通过展示多方文献梳理了禁童伶政令出台的来龙去脉,并详细介绍了潮州工界救国联合会、潮州劳动者同盟、梨园公会的历史背景和三方的关系,以及这三方势力对于禁童伶的态度,并以此来反映侨乡社会结构变化。

在互动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与汕大教师们,围绕侨乡文化与社会基层的关系、潮汕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侨乡文化的重要性、侨批统计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毛思慧教授在闭幕式上作总结致辞。他指出借助习近平总书记来潮汕考察的机会,潮汕大地上掀起了“打好侨牌”的浪潮,也推动了潮汕文化的研究。他对前来参加活动的专家学者表达了由衷的感谢,肯定了专家学者们关于潮汕历史文化和侨乡文化以及中外交流研究的成果,希望借此机会认真总结过往的经验,尝试新的方法,发现新的议题,开拓新的领域,并倡议更多青年学者加入潮汕文化研究,接过潮汕文化研究的旗帜,推动其向前发展。

文 梁晓珊 沈锐冰 林静宜 张盈盈 乐丹娜 李芷滢

图 文国辉 李昱昕 蓝锦清 梁君延



上一条: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地区联络网依托单位管理工作研讨会在汕大召开 下一条:九三学社汕头大学基层委员会及各支社顺利完成换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