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工学院在行东401会议室举行第一期工学院青年教师发展论坛。论坛特邀郝志峰校长作题为《和青年教师谈在地方院校如何快速成长》的报告。工学院院领导以及7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了论坛。论坛由工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郑再新主持。
郝志峰校长结合自身经历,用智慧幽默的语言从工学院教师的科研快速崛起、以新工科为代表的教学改革以及开辟交叉的研究领域和直觉等三方面展开探讨。
郝志峰从青年教师的困境:“缺钱、缺场地、缺团队”引入,鼓励青年教师首先做好教学工作,申请国家基金,多发表论文、多申请项目。他鼓励青年教师独辟蹊径,勇于挑战卡脖子难题,学习海绵精神。他强调,科学探索的道路漫长而艰苦,要坚持,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郝志峰在以新工科为代表的教学改革中论述了科学发展史中“范式” 的发展和演变。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郝志峰指出四新建设将助力学校教师开展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课程思政理论建设,培养国际级大师。最后,郝志峰通过几个案例引出开辟交叉研究领域的动力,强调青年教师要具备国字号意识、基金意识、专利意识、获奖意识以及引领意识。他带领青年教师重温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历史,并用毛泽东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鼓舞青年教师,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恒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郝志峰的演讲语言生动幽默,妙语连珠,为与会的青年教师带来了很多启发。
郑再新书记总结时指出,当前学校定位为“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突出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工学院也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机,学院滨海智慧城市交叉学科入选新一轮省重点学科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和平台。青年教师敢想敢干,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可塑性,是学院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将自身职业发展目标与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学科发展方向、老中青教师团队发展相结合,重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自身个人的成长,树立大局意识、团队意识,爱岗敬业,积极参与到学校和学院的各项工作中,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作出贡献。
目前,工学院共有88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超过教师总数的一半,青年教师已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开展,工学院决定举办青年教师提升工作坊,助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撰写与申请,学术前沿的研究与进展,教学成果及经验分享,社会服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科研与教学相关工作培训等开展青年教师发展论坛、教学工作坊、书记/院长面对面活动,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成长,为学院发展和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工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