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陈洪教授妙谈“‘魔童”哪吒的前世今生

2019-12-02 04:12

11月22日晚,受汕头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原南开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在汕头大学图书馆演讲厅为师生作题为“‘魔童’哪吒的前世今生”的讲座。陈洪教授就《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大热的文化现象,从古代文学的角度追古溯源,解析了“魔童”哪吒形象的演变过程,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详实丰富的史料,为听众展开了一段奇妙的历史文化之旅。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掌声、笑声不断。

哪吒形象的影视题材作品早在过去就层出不穷,而“魔童”哪吒的电影为何能在此次取得巨大的成功呢?

陈洪教授认为,这个电影基本架构一方面它保留了以往哪吒形象的基础元素,如脚踩风火轮、身披混天绫、手持火尖枪的造型,同时也保留了不断闯祸、与龙族的两次冲突、为父母“舍身”的基本故事情节,这首先使得观众认可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哪吒。

另一方面,作者做了两个大胆的创新:一是改变了哪吒与敖丙的关系,二是重新设计了申公豹和太乙真人的形象。在这一部分的故事里,作者巧妙地运用“嫁接”,借鉴了另一部经典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这种‘嫁接’的手法又被称作“偷意”。这是由唐代中期的一位名为皎然的诗僧在《诗式》中提出的“三偷”之说。皎然以为,“偷语最为钝贼”,“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只有“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陈洪教授为我们阐释,“偷势”是最高层次,意为偷狐白裘之手也,妙手空空,取前人之意境而不露痕迹;“偷语”是层次最低的,指偷取效仿别人的语句;二者中间叫做偷意,即,你受人启发,内容袭取前人的意旨,甚至有所模仿,但是没有抄袭,这样的可以从宽对待。说到这,陈洪教授说出了他的观察,他指出“魔童”哪吒与古龙的小说《绝代双骄》里的江小鱼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哪吒的形象其实是一个漫长的、出乎人们意料的发展的过程,而‘嫁接’之所以会成功,也需要我们追溯他的文化因子。这也是讲座的重点。”陈洪教授说。

哪吒的形象是从佛教文化中逐渐蜕变而来的。在最初的佛教经典中,哪吒只是一个咒语的发音。在唐玄宗时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土后,“哪吒”逐渐拥有了人的形态,变成了护法凶神,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神的形象必须是善良的,而印度却不然。哪吒传到中土后,受到在本地文化的影响,哪吒的形象开始趋于多面,逐渐增加了“善”护法的一面。与此同时,哪吒与天王之间的关系也由最初疏远的“祖孙”关系变成了佛教色彩浓厚的“父子”关系。

到了北宋中前期,哪吒又有了新的内容。据《禅林僧宝传》中记载,哪吒析骨肉还父母,然化生于莲花之上。这一则是为报答父母,二则是为讨论佛教“诸法无我”话题。但是,自佛教中“文字禅”的提倡后,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开始交互影响,原来的禅意渐变,世俗对哪吒展开了许多想象与误读。这使得哪吒形象包含了十分独特的成分:惨烈而又带有哲理的剔还骨肉,美妙而又包含宗教寓意的莲花化身,叛逆而又令人同情的弑父心理……这种恶与善、魔与仙都熔铸到同一个形象中,给文本创造了一个“可写”的再创作的空间。

最后,陈洪教授围绕着“经典再造”的主题,从创意写作的角度与观众们简单地解读了另外一部经典《西游记》,并通过孙悟空和牛魔王在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形象,引导观众共同去思考“经典再造”成功的原因。

讲座内容引发了听众极大的兴趣,同学们不断提问,各抒己见,陈洪教授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

(文学院)文 黄菀洁

 

 

 

上一条:明德书院组织学生参观2019汕头国际电商博览会 下一条:敬一书院举办特邀党建组织员座谈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