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很多老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可能在于如何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从“台上讲者”迅速转型为“线上主播”,以保障“云课堂”的顺利开展。按文学院党总支工作部署,3月18日,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以“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围绕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开展第一议题,并通过分享各自在开展在线教学过程中的心得、经验和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杨庆杰老师介绍了汕大开学前后关于在线教学的整体工作部署,并分享了他在研究多个在线教学平台资源后的感受。总体来看,目前已开放的在线慕课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科门类和专业课程,但慕课可能更适合于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理工科教学,而对于更加个性化、风格化的人文学科,现有的慕课资源可能未必能够完全符合自己教学预期和教学设计。因此,采用直播教学会是一种较为便捷的转型方式,而经过此番在线教学的训练,未来中文系也可考虑组建团队建设慕课。
交流中发现,直播教学是中文系老师们的首选,而其中最受青睐的直播软件是ZOOM和腾讯课堂。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委员陈妙丹老师分享了ZOOM的一些基本功能,推崇它的稳定性、易操作性和可互动性;语言学专业的陈凡凡老师介绍了ZOOM隐藏的分组讨论和老师参与功能,这对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非常方便。
教育部推荐的在线课程平台有22个之多,市面上推出的在线教学工具亦是五花八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不少老师采取多平台混搭组合的方式,开展混合型的在线教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周洁老师采用“腾讯课堂直播+中国大学MOOC网spoc课程补充+慕课堂小程序课堂管理+微信群即时互动+MYSTU-Moodle课后资源分享”的组合,使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师生交流更为便捷;比较文学专业的罗文敏老师采用“翻转课堂”方式,课前将材料上传至MYSTU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上课用QQ视频直播授课并解答学生问题。
学生是否真的“在线”?学生是否真的听懂?这也是不少老师对在线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担忧。古代文学专业的管宗昌老师用“老师全场露脸”和“学生全场开麦”来营造课堂教学的仪式感和现场感,也方便课堂直接互动交流;同专业的林晓娜老师分享了她在课堂过程中适时提问或点名互动的环节,学生也会更有参与感。文字学的赵静莲老师希望能如线下课堂般直观地展示古文字的笔画和书写,为此她准备购置专业的书写板来直播呈现。
很多老师回家过年的行李中没有携带教学资料,导致备课过程中面临教材缺乏的尴尬。语言学专业的付义荣老师用生活中的案例去解决教材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疫情期间身边各种标语和口号所反映的语法问题;影视专业的王健老师则用疫情纪录片作为最生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感动中深入思考。
在交流过程中,最让老师们牵挂、也最让人感动的是湖北籍的谢龙新老师。文艺学专业的谢老师目前身处疫区湖北省广水市,由于所处县城条件比较有限,谢老师在无电脑、无WIFI、无教材的情况下,仅能利用手机和平板,自购流量开展在线教学。为保证教学质量,他选择超星慕课资源,单周慕课,双周直播。直播课采用腾讯会议语音方式,使有限的流量能够保证讲课清晰流畅,同时在微信群与学生同步交流,将微信群当作黑板,可实时呈现教学资料。这种教学方式也获得学生普遍认可,上课讨论热烈,线下也有课后作业方便考察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现代文学专业的孙柏玲老师、程桂婷老师、许丹诚老师,古代文学专业的李振中老师,比较文学的曾小月老师也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经验。通过此次线上组织生活会的交流分享,支部党员们也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总结经验,优化调整。
(中文系教工支部 周洁)责编 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