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AI+语言”,汕大师生探索中国故事传播新路径

2025-10-13 17:02

近日,汕头大学2025年秋季学期实践周服务性劳动课程“多语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与传播实践”圆满落幕。这门由文学院与思源书院协同打造的特色课程,以多语为桥,AI为翼,实践为基,将语言学科优势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能,更让中国故事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活力。

“本门课程不只是让大家去开展劳动服务,更希望大家用语言传递文化自信。”课程开篇,陈醒通老师以汕大服务性劳动课程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结合往期学生用多语言宣讲潮汕故事的鲜活案例,让同学们读懂劳动与文化传播的深层意义与青春使命。赵晓芳老师则聚焦“项目策划与管理”,从选题立意到落地执行,教同学们如何将选题立意转化为实践。立足课程的多语宣讲特色,张婧老师以幽默生动的讲解,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翻译技巧与注意事项,为后期进行双语创作提供知识支撑。

“同学们可以发挥创意,尝试用AI创作视频。”本次课程还特邀AI技术专家进行授课,指导同学们运用AI生图技术进行图文与视频创作。这不仅为大家天马行空的想象搭建了对接现实的桥梁,更通过充满欢笑的互动,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当下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后续课程实践拓展了更多元的表达形式。“以前觉得AI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它能帮我们‘补短板’。” 学生杨芯宇说,她所在的小组用AI整理了潮汕绿豆饼的历史资料,却坚持自己撰写中英双语解说词,“AI是‘外脑’,但‘要讲什么、想传递什么情感’,必须我们自己定,这才是作品的‘原创魂’。”

9月11日,课程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汕头市文化馆、开埠文化陈列馆与侨批文物馆,让大家沉浸式触摸潮汕文化,从馆藏展品到历史脉络、从侨乡记忆到民俗风情,此次调研为同学们从日常所见所闻中发掘灵感、捕捉生活里的中国故事创造了契机。调研结束后,各小组迅速开展研讨,锁定选题,并围绕潮汕美食、非遗技艺等深入进行实践。夏末秋初的晴空下,这群大学生切身感受这座城市的肌理,让中国故事在实践探索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有的组别聚焦“嵌瓷里的潮汕精神”,有的组别深挖“绿豆饼背后的匠心”,还有的组别围绕“抽纱故事”进行调研……“以前觉得‘中国故事’很大,现在发现,牛肉丸的前世今生、老建筑上的嵌瓷片,都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学生王晓雯说。

9月19日,山兜小学的校园里满是欢声笑语。课程师生面向山兜的小朋友们开展“潮韵进校园,多语润童心”主题宣讲活动。各小组围绕调研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的课程内容和主题互动环节,还巧妙融入此前所学的翻译知识与AI技术,或是教孩子们用外语表达,或是用AI生图技术创作相关趣味图片,为山兜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快乐学习之旅。“不只是教外语,更是想让他们知道,潮汕文化很有趣,值得骄傲。”同学们在开展实践后表示:“讲好中国故事”不只是“对外传播”,也包括在下一代心里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翻译为传播搭桥,AI为创意铺路。经过前期理论学习、调研实践与创作探索,各小组在结课之际交出了多元精彩的结课作品。成果汇报课上,有的小组将镜头穿梭于嵌瓷建筑间,捕捉潮汕人民日常生活里平实又温馨的片段,同时用英语娓娓道来嵌瓷在潮汕的悠久过往与象征内涵,赋予观众一场美的熏陶;有的小组则另辟蹊径,充分利用AI融合创作,设计“潮汕绿豆饼偶像练习生”虚拟角色,极具创意地将年轻人的兴趣与传统潮汕绿豆饼制作工艺有机结合,介绍潮汕绿豆饼的制作工艺,让传统非遗文化以Z世代的独特表达方式焕发出青春之活力;有的小组以家的蓝图为切口,对着潮汕老厝的四点金格局细细拆解,透过一砖一瓦讲述家族传承的温情;有的小组从牛肉火锅这一烟火符号出发,用泰语描述亲友围炉涮肉的热闹场景,让团圆的中国情感有了东南亚语境的表达;有的小组聚焦抽纱技艺,既展现精巧,也直面传承断层的困境,在故事里道出老匠人守艺与年轻人创艺的双向奔赴;还有小组以潮剧为魂,原创短故事,让传统戏曲的魅力穿透语言壁垒……此外,双语创意写作、手账制作也为此次传播课程带来了多元的展现方式,在声声赞叹与阵阵掌声中,本次成果分享会圆满结束。

本次课程不仅让同学们在沉浸式实践中深化了对文化传播的理解,更推动大家将课程成果积极转化,各小组带着实践中打磨的作品参与各类竞赛,最终斩获佳绩,让“青春讲中国故事”的声音从课堂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本次课程紧跟科技发展浪潮,“AI+语言”融合探索,以鲜活的青春视角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同时在劳动服务中生动呈现中国当代叙事,以实际行动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思源书院



上一条:附二院杨昭鹏药师获广东省医学会抗感染精准用药比赛初级组二等奖及“优秀临床药师”称号 下一条: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创新师生党支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