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高原之巅,心灯长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援藏志愿者团队西藏三市光明行

2025-08-21 00:15

西藏的苍穹是离太阳最近的画布,稀薄的空气滤净了尘埃,却让强烈的紫外线毫无遮拦地倾泻——这片海拔4300米-4600米以上的土地,全年沐浴着超过3000小时的日照,各类眼疾正悄然滋生。

值此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为深入推进“健康西藏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在提升基层眼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上的引领作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援藏志愿者团队赓续初心使命,党员带头携手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志愿者及社会爱心人士,奔赴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那曲市、日喀则市三地,将光明希望播撒至世界屋脊深处。

拉萨站: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授人以渔,格桑花开

拉萨河谷西翼,强烈的紫外线灼烤着堆龙德庆的土地。8月9日,当援藏志愿者团队抵达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时,院内2023年刚成立的眼科,正亟待技术甘霖的浇灌。

一场聚焦临床思维的“疑难病例会诊课堂”首次在堆龙德庆开启。德吉曲珍、张雪梅医生分享了在诊疗中遇到的案例,专家深度剖析并探讨治疗方案,将临床经验倾囊相授。这场别开生面的会诊课堂,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眼科医生的综合诊疗能力。

援藏志愿者团队还特别将由国内各大眼科专家精心编撰的《眼科医师技能培训大纲(第2版)》带来并赠予当地藏族眼科医生,为他们进一步提升临床操作水平和诊疗思维提供规范化指引。

手术室内,屏气凝神,唯有仪器低鸣。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索朗央宗医生手持显微器械,目光专注,专家在旁悉心指导关键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经验与耐心。

索朗央宗的成长轨迹,与其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淬炼密不可分。2024年,零显微基础的她跨越4000公里,在中心完成为期三个月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培训班”。顺利结业后,她成为堆龙德庆区首位能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眼科医生,填补了区域空白。

在门诊,前来问诊的患者排起了长龙。专家们细心检查每一位患者,耐心询问病史和症状,针对疑难病例进行联合会诊,凭借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在志愿者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拉萨市堆龙德庆站专家累计带教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6例,其中索朗央宗医生独立完成8例手术,开展疑难病例会诊、义诊348人次,并为当地盲校学员开展义诊和体检近30人次,进一步推动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在眼科能力提升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那曲站:那曲市藏医院——在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实现三大突破!

车轮碾过京藏高速,海拔一路攀升。8月12日,援藏志愿者团队抵达那曲市藏医院——这座矗立在“生命禁区”的国家三级甲等藏医医院,将援藏的足迹刻在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

在中国最高海拔城市那曲市,挑战接踵而至——手术室没有空调,专家们忍着高原反应,背负氧气瓶坚持工作。他们不仅需要克服身体的极限,还要精心调试手术显微镜、摸索超声乳化仪在高原的独特参数、优化手术室流程。

王振茂副主任医师凝神指导着索朗央宗医生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当索朗央宗医生握持器械,独立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她眼底闪烁的光,正是技术薪火相传最动人的映照。

另一边,史庭坤副主任医师不仅悉心带教多吉次仁主任开展玻璃体腔注药术,更将筋膜囊下浸润麻醉技术的关键要点逐一剖析、扎根实践。

走廊里,闻讯而来的藏族同胞们排成长列。志愿者们兵分两路,高效投入门诊各环节,为那曲藏族同胞们送去了光明与希望。

在志愿者团队的紧密协作下,那曲站累计完成带教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6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7例、玻璃体腔注药术2例,累计会诊患者118人次,更实现了三大突破:藏族眼科医生索朗央宗医生首次在中国海拔最高城市独立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多吉次仁主任独立完成了首例玻璃体腔注药术;筋膜囊下浸润麻醉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和本土化实践。这些突破,不仅是技术在高寒极地的成功实践,更是“授人以渔”理念的生动诠释。

日喀则站: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让技术扎根雪域

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静静矗立。作为2023年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在日喀则市建立的医联体,这里已成为技术输入的“前沿阵地”。8月5日至10日,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林世斌主任医师、李泽宜主任医师、林仰璇主管护师等奔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手术带教。

在双方团队的高效协作下,专家累计带教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眼整形手术等70例,其中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扎西拉姆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63例。当术后纱布揭开,患者重见清晰世界的喜悦,与雪域高原眼科医疗力量扎实成长的足音,在此刻同频共振。

这段跨越千里的医者情缘,深植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授人以渔”的沃土。2023年,扎西拉姆医生赴汕接受规范化培训,学成归来成为日喀则市首位掌握该技术的眼科骨干。以此为起点,依托紧密的医联体纽带,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技术支持源源不断地输入高原。玻璃体切割术、人工晶体悬吊术等技术相继在日喀则落地生根,推动当地眼科诊疗能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十二载厚植深耕 传承火种生生不息

在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的“生命禁区”,志愿者们剧烈的头痛感与窒息感如影随形。专家们在吸氧间隙争分夺秒问诊;谢海霞主管护师、林仰璇主管护士与爱心企业志愿者组成的后勤保障团队一丝不苟,紧密协作,为诊疗全程保驾护航。

2025年西藏光明行,团队克服极限环境,拉萨站、那曲站、日喀则站累计开展各类手术带教131例,会诊疑难病例531人次,眼健康体检30人次。在吸氧与工作的循环中,当藏族老人颤抖着捧起志愿者的手说“突及其(谢谢)”,所有高原反应的煎熬瞬间消散,跋涉的意义也在此刻得到温暖的回应。

援藏十二载,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援藏志愿者团队积极践行“授人以渔”理念,从最初的义诊送光明,到培养出26位独立掌握超乳手术的藏区眼科医生,技术传承之路日益坚实。每位藏区医生的成长,意味着将有更多双眼睛重获光明,他们不是过客,而是扎根故土的光明守护者。

基层医疗的振兴从不是孤勇之功、须臾之力。在这里,志愿者们接续足迹,筑起一道光明长城。这束光,穿透稀薄的空气,照亮了藏族眼科医生的成长之路,也照亮了援藏志愿者前行的征途。

当格桑花年复一年绽放时,这份紧密契合党的健康政策的援藏事业,将在高原薪火相传,直到每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眸,都映照出雪山之巅的晨曦。

文字:林东昕



下一条:学术启蒙•实践创新——理学院举办2025年暑期生物科创研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