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制粿印在掌纹中苏醒百年记忆,茶席间纤手流转斟出千年礼序,钩针与彩线编织出传统工艺的当代叙事……这个春日,汕头大学淑德书院,这所成立于2017年、始终致力于提升女性自信、传承优秀文化的女子书院,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女性成长教育深度融合,以非遗传承、民俗实践为主题,推出红桃粿、潮汕工夫茶、手钩花、潮剧等系列“潮俗进校园”活动。百余名汕大女性师生以手抵心触摸文化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非遗基因,展现出新时代女性传承者的智慧与担当。这场生动实践,既是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鲜活样本,更彰显了高校女性教育赋能文化传承的独特价值。
以技载道:在匠心传承中筑牢文化认同
3月16日的红桃粿工作坊,作为书院全新推出的美育栏目——“雅姿娘”厨房系列之一,邀请国家中式面点高级技师谢福彬老师现场教学。“揉面时要感受米浆的呼吸,就像对待文化传承需要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在他的指导下,大家指尖翻飞,将八珍馅料填入寿桃粿印中。22级汉语言专业的曾璐同学凝视着掌中成型的粿品感慨:“这些纹路里藏着潮汕人的生命密码,我们接过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守护者的使命。”据悉,“雅姿娘”厨房系列栏目取义于潮汕对女性的美好称谓,寓意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够成为秀外慧中、传承潮汕文化的优秀女性,后续还将结合时令特点开展清明朴仔粿、端午双拼粽球等工作坊,在实践中融入潮汕文化内涵。
这种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在3月26日的手钩花工作坊中迸发出更耀眼的火花。90后手钩花品牌创始人黄嘉榆携自主设计的中式钩花材料包,向女生们讲述她如何将潮州阿姨们的钩针技艺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潮流品牌。自此,钩针不再是奶奶辈的旧物,彩线穿梭间诞生出融合潮绣针法的蓝牙耳机套、嵌入手钩元素的国潮背包。黄嘉榆向现场师生介绍道:“我们的每件作品都会标注手钩阿姨的姓名,以表达对手工艺者的尊重,并希望更多人看到作品背后温柔而坚韧的女性形象。”
以礼化人:在生活美学中厚植文化自信
“斟茶时手腕要稳如磐石,起落间又要柔若流水。”3月19日的工夫茶礼仪工作坊上,国家一级茶艺师江雅龄将潮汕女性的处世哲学融入21道茶艺程式。24级医学专业的付鸿欣同学在炭炉生火、关公巡城的仪式中顿悟:“原来潮汕工夫茶的‘低洒茶汤’,正是女性不争锋芒、润物无声的智慧。”
这种文化浸润,在潮剧体验中更显深刻——国家一级演员张怡凰演绎《芳心长慕英雄汉》时,水袖起落间尽显潮汕女子的柔韧风骨。“甩袖要如执笔挥毫,马鞭挥动须带出不让须眉的气势。”在她的指导下,现场师生们尝试用身体诠释传统美学,教职工张甜表示:“潮剧不仅是技艺,更是情感的共鸣。从前觉得潮剧是陈旧符号,现在明白这是祖母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铠甲。”
成长赋能:传统文化淬炼女性精神品格
为推进传统文化可持续性传承,淑德书院还开办潮剧表演培训班、并打造茶艺表演队,在实践中引导女性师生学习和推广潮汕文化。在潮剧班的排演现场,22级文学院学生程湘正对着镜子练习“三步回眸”的经典身段。两个月前,这个总是低头快步的害羞女孩,如今已能从容站上书院的舞台。“每次甩出水袖,就像抖落了自我设限的枷锁。”她的转变印证了书院“以文化人”的教育逻辑——通过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重塑当代女性的文化自信与生命能量。
当女性师生巧手灵动地揉制红桃粿,执起朱泥壶演绎茶道哲学,在钩针起落间编织文化新解,淑德书院的实践已超越普通非遗进校园的范畴。淑德书院院长林锦香表示:“在这里,传统文化传承与女性成长教育形成深度共振:通过唤醒文化记忆中的女性智慧,激发当代青年的身份认同;借助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培育女性创新领导力;在礼序美学的熏陶中,塑造柔而不弱、韧而有力的文化气质。”正如目前在书院呈献的“看见她”手钩花艺术快闪展,每一针都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每一线都在诉说——当传统文化遇见女性力量,便能织就属于这个时代的锦绣华章。
通讯员:丁源、严映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