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理学院、至诚书院“筑梦工程:1+N专项帮扶行”正式启动,第一期项目是携手河婆中学开展帮扶行动。当天下午,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风奇、挂职副院长谢向生、生物系系主任王树启、理学院团委副书记樊艳梅,以及辅导员赵越、陈泽拱等师生等近30人一起走进了河婆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开展帮扶专项行动。
活动伊始,河婆中学党总支书记庄伟平对汕头大学理学院到校开展教育帮扶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并衷心感谢汕头大学理学院对河婆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心和支持。王风奇介绍了理学院的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理念,并表示将继续发挥高校优势,借助一平台三计划在教师成长、学科竞赛、学生研学等方面深入合作,为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助力。
伴随本次专项帮扶行动的开幕,两校师生开展“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谋求协同育人新成效”座谈交流,精准把脉、靶向诊断、精准发力,对两所学校的发展和需求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分享彼此的教育教学心得与管理经验,促进了双方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并就学生竞赛方面的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理学院表示接下来将从竞赛师资培训、竞赛学生选拔、竞赛实验辅导等方面助力河婆中学学生培养。
《决胜高考——心理调适与高效备考策略》讲座一开始,中国教育在线特约高考专家余国平老师就以“高考备考”的题目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大家开展心理调适与高效备考策略讲座,帮助同学们科学规划学业生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余国平从偏科心理原因、计划制定和认清自我三方面进行介绍,向同学们分享了以往高考调整复习战略最终取胜的案例,一方面带领着同学们从心理层面出发,探索、分析偏科原因,并给出了提高分数的相关建议;另一方面他建议同学们要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将其划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并逐一攻破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最后他给同学们提出了要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都列出来才能真正地认清自我。
《我和手机有个约定》讲座中,“你有属于自己的手机吗?”“你每天使用多久的手机呢?”“用手机用来学习、购物、还是娱乐呢?”……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李艾医生的提问瞬间掀起了一番互动热潮。在愉快的氛围中,李艾让同学们明白了“手机为什么让人‘爱不释手’”,原来是大脑的“奖赏系统”——不断释放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在作怪。李艾从放不下手机的内在原因、如何当手机的主人和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三方面出发,为同学们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首先她通过有趣的问答环节了解大家平时使用手机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玩手机时大脑产生的快感是导致大家对手机爱不释手的原因;最后她还介绍到,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和注意力,除了减少手机的使用,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吃一些对眼睛有益的食物、适当观看绿植放松自我、多运动以及保证充足睡眠等途径来减少手机对身体的伤害。
24级生物技术专业曾露为学弟学妹们传授了高考和日常学习生活的经验。24级物理学专业的蔡钰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传授了备考的智慧。他强调要注重日常学习,并提出了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均衡提升各项能力等建议。
“姐姐,你好优秀呀,我将来会像你一样吗?”“一定会的!加油!”结对帮扶现场,简短的交流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理学院本硕博组建的第一批帮扶团有21名成员,他们将帮扶证书送到中学生手中,同时开启了“一对三”的帮扶之旅。他们将跨越地域限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结合自身的成长经验,助力中学生健康成长。
“筑梦工程:1+N专项帮扶行动”专项行动(第一期)活动顺利结束。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两校沟通的桥梁,更增进了两校之间的情谊。
为深入推进“双百行动”落地落实、以“双百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见实效、建新功,探索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新模式,理学院、至诚书院启动“筑梦工程:1+N专项帮扶行动”。本次行动将通过打造“云梯助梦线上帮扶平台”,充分发挥理学院、至诚书院的师资优势和智力优势,开展朋辈导师帮扶计划、师资提升互助计划、家校社一体共育计划。本次行动聚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推进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1+N”专项帮扶行动,在思政引领、文化传承、竞赛指导、学业帮扶等方面开展工作,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打造城乡教育“和而不同”的实践新样态,共同探索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新模式,赋能乡村教育,助力乡村中小学生圆梦。
理学院、至诚书院将持续探索育人新模式,在行走的思政大课堂中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将走基层、进基层常态化、长效化,在增进对基层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新模式的探索,充分发挥高校学子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高校学子在知识储备、学习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助力中小学生圆梦。
文字:李晓琳、樊艳梅
图片:殷斯婷、李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