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一线规则”,探索师生社区互动模式,营造师生平等交流,深度对话的育人氛围,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进一步深化双院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领会茶道文化的人生哲学,弘扬“潮茶文化”,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橙色书院”,11月26日下午,敬一书院举办了第6期“导师工夫茶约”活动,工学院教师、敬一书院导师郜飞受邀出席,并围绕“思辨中的审美,青花瓷的配色”主题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活动由敬一书院辅导员王婉主持。
郜飞,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包括建筑艺术教育、美育、潮汕民居建筑教化。他曾主持两项省级科研课题,两项教改项目,获得2022年第二届汕头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中国国家标准《城市色彩设计指南》(Guidance for urban color design)标准号:GB/T 42648-2023;美育工作案例、论文曾获省级一等奖,课程思政论文《有序融筑:建筑学专业“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教学实践探究》获2021年汕头大学党建论文一等奖、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本科分会2021年年会论文二等奖。
活动伊始,郜飞通过清代龚轼的《陶歌》以及“你所理解的青花瓷”引出这次活动的主题,带领同学们走入青花瓷的世界。随后,他围绕三个层次进行分享,分为上篇《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中篇《“白地青花”的文化内涵?青花瓷上的配色又是如何出现的?青花瓷的接受?》以及下篇《认识传统吉祥纹样,体验青花瓷绘画(水彩画)》,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美育知识盛宴。
郜飞带领同学们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发展与制作过程。从瓷都景德镇到瓷都潮州,从唐朝的青花的初期创作到元代的成熟制造,富丽雄浑,再到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的“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从青花瓷的制造材料到青花瓷上代表子孙繁衍的青花图案以及青花瓷的形状创新......通过郜飞生动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青花瓷世界里鲜为人知的一面,同时意识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介绍完青花瓷的发展历史后,郜飞继而引出“白地青花”的文化内涵及配色参考的相关内容。他介绍道,青花瓷的配色为“白地青花”,为正色白与正色青的搭配。起初,在中国古代“白地青花”的配色方式被认为有凶煞之意,所以不被古代的中国文人接受。然而在波斯传统中,在白色的底色上描绘蓝色的花纹,象征神圣、纯洁。因此,在蒙元时期的波斯地区,青花瓷是社会上层日常生活的器具,他们生前使用,死后用于祭奠,因此也逐渐成为宗教活动及葬礼中使用的器具。最后,在文化的交融以及元代社会思想形态的改变下,青花瓷开始在汉人老百姓的生活中出现并逐步增多,之后,明清时期青花瓷广泛流行,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白地青花”的配色,也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配色之一。
精彩的知识分享之后,郜飞通过青花瓷的水彩画绘画体验带领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青花瓷的魅力。郜飞先为同学们示范了青花瓷的绘画技巧,随后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绘制青花瓷图案,并予以指导。郜飞表示,希望本次活动不仅能增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更能激发大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
图文:敬一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