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赓续与融合:媒介全球化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行

2024-11-15 16:33

11月2日至3日,由汕头大学、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汕头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共同承办,李嘉诚汕头大学发展基金会支持的“赓续与融合:媒介全球化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行。

二十余名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华侨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和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泰国《京华中原联合日报》的知名学者和媒体专家受邀参会,与六十余位会议录用论文作者齐聚一堂,共议侨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11月2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桑浦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赵阳,汕头大学副校长、教授刘文华,中国新闻社编委、国际新闻部主任尹宁,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社长张见悦,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逸夫,中共汕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洪悦浩,马来西亚世华媒体集团主席张聪,国际潮团总会执行副主席张乙坤,李嘉诚汕头大学发展基金会执行董事罗敏洁,汕头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杜式敏,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高见出席开幕式。现场,赵阳与刘文华一同为汕头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揭牌。开幕式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临时负责人毛浩教授主持。

刘文华在致辞中表示,海外华侨华人不仅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汕大期待联合各方力量,汇集学界智慧,产出更多有关华侨华人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尹宁在致辞中指出,“赓续与融合”这一会议主题,深刻揭示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而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够让世界更多地接触、了解中华文化,进而通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更好地认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是时代命题。

达雅·基山·屠苏(Daya Thussu)发表视频致辞。他指出,广大的华侨华人群体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窗口,创造性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住在国文化的融合创新,这一现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数字全球化的发展而愈发显著。

张聪认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报纸是文化的前沿”,而作为连接华人社群、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华文媒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承载着华人社群的历史与文化认同方面尤为重要。

张乙坤在致辞中表示,希望能够借交流研讨共同探索出适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加强国际潮团总会与各界的合作。

会议为期两天,聚焦“凝聚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共创全球华侨华人传播新篇”这一主题,开展了16场主题报告。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国际传播协会(ICA)前主席汪炳华以“Media,Soft Power,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为题,主要探讨软实力、中国文化、技术进步与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深刻见解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预测。他强调,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程曼丽从海外华文传媒在世界传媒体系中特殊地位的视角出发,分析海外华文传媒在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讲好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故事”“与中国大陆媒体形成良好的对接”“多维度构建话语体系”等应对策略与方案。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飞教授主要阐述了对当前国际传播理论的批判、对传播本质的探讨以及提出全球共通理念等内容。他强调,“超越冲突范式,美人之美”,在数字互联网时代期望通过事实共享、价值共振与情感共鸣等手段实现全球共同体和全球共通的可能性。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陆小华主要围绕中华文化传播的战略依托、时代要求及方法路径进行阐述,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要推动世界在文化层面亲近中国、在思想层面读懂中国,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终身教授郭世宝基于结构化访谈和专题分析,探讨了中文学习对华侨华人新生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影响。通过研究,他发现中文学习、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相互交融、流动性、非线性的关系,分析了中华文化传播中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情况。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剖析了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发挥的作用,指出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诸多挑战,为进一步加强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主要探讨了城市作为国际传播新载体、新范式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的路径和话语策略。他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调查提出在未来城市的国际传播中需要注重寻求共同价值观、展示城市气质以及柔性传递价值观等。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陈先红教授呈现了关于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三级融合传播理论模型,该模型通过主体传播力、媒体引导力和受众影响力的三级融合,实现公共性、社交性、口碑性的三级融合传播效应,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新思路。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阐述了精准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了解受众和市场的方法以及受众研究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剖析了国际传播的受众研究和市场思维,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案例分析,为构建更有效率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晓晖教授主要总结了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新时代背景、挑战与机遇,强调了技术变革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与华人故事的重要性,以及重新认知华媒价值的必要性,同时强调了要认识到受众和市场在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伟步教授以邦加华人坟墓为例,分析因其形成的历史景观、文化符号生产以及共同想象迁移与再地化等。他指出了文化符号的固化对于维系族群的重要性,强调仪式化、媒介化的民俗文化通过物化载体更有助于共同记忆的延续和维系共同文化纽带。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喜根教授从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出发,指出了国际传播效能研究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等关键指标,并介绍了信息掌控、信息适配、信息生态、信息引领、信息浸润等理论视角。他强调,理论指导是国际传播效能研究的前提,科学研究方法是检测国际传播效能的手段。

泰国京华中原联合日报主编陈建辉主要探讨了海外华媒的全球图景,强调海外华媒的生存与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指出新兴媒体在推进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中具有多媒体形式和电子传播优势。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郭燕教授分析了加拿大中英双语项目中中国儿童在识字实践中对语言的有趣使用,关注到儿童在双语环境中的语言混用、语言转换能力以及文化融合的表达等方面,提供了深入了解双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新视角。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丹红副教授以《原神》为例,探究网络游戏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强调网络游戏助力了文化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新技术对出版载体和符号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的提炼与挖掘,以及网络游戏玩家的二次创作和互动参与等对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贾文山分析了华人华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指出华侨华人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面临的意识形态、传媒发展、华文教育、传统设施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本次大会组织专家评审,共入选56篇论文,设置有6个平行论坛。11月3日上午,平行论坛暨汕头大学第六届国际青年学者桑浦论坛新闻传播学科分论坛围绕“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播”“华媒传播的全球图景”“华人受众研究”“侨文化与传播”“数字媒体与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实践与认同研究”等议题,线上线下相结合,以“主论坛+分论坛”的形式,邀请多名海外优秀人才来汕出席学术论坛及汕头市人才周活动,分上下场共开展12个主题研讨。

“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播”分论坛入选10篇论文,主题涵盖中国瓷器、新中国纪录电影、国产动画电影、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移民政策、潮汕英歌舞等内容;“华媒传播的全球图景”分论坛入选9篇论文,主题涵盖混合现实技术、“全域旅游”空间机理模型、TikTok、纪录片、中国红色故事、跨国流动、网文出海等内容;“华人受众研究”分论坛入选10篇论文,主题涵盖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泰国“Z世代”华人、海外中国留学生商品购买行为、跨国婚姻、Vlog、社交媒体、跨文化传播等内容;“侨文化与传播”分论坛入选9篇论文,主题涵盖华侨家族口述史、都市侨乡、客家文化、侨批文化、侨文化纪录片、“华二代”运动员等内容;“数字媒体与文化传播”分论坛入选9篇论文,主题涵盖“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逃出大英博物馆》、潮汕红头船、海外华文媒体等内容;“文化传播实践与认同研究”分论坛入选9篇论文,主题涵盖跨文化传播、中国影视、“福”文化、近代茶馆讲报、“一带一路”等内容。

大会闭幕式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智擘副教授主持,冯月季作大会总结。毛良斌在闭幕式致辞中对各位与会者的智力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在媒介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正愈发多元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会议短暂但研究与实践漫漫,期待未来与学界业界的同仁们携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更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

文字:黄淑婷、雷碧睿

图片:郑欣悦、宣海萌、李宗懋、肖汉华、高舒敏、罗杰坤、

戴越、徐梦妍、孙名妤、张钰丹、郭仪



上一条: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主席Prof. Daya Kishan Thussu莅校访问交流 下一条:学校举办“淡马锡理工学院汕头大学研学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