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理学院、至诚书院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成海鹰教授做客第36期“至理讲堂”,开展“教育要回应生活之美”专题讲座,通过解读《论语》、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引导师生发现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简单而纯粹的美好。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风奇主持,1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讲座伊始,成海鹰强调了五月作为青春之月的重要性,并指出,教育应当回应生活之美是一种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主张“学以致用”,认为教育应当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教育理念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成海鹰借用尼采的一句话:“虚无主义是现代文明最可怕的客人。”来点明当前部分社会现象。身处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人们更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指引着向前看。成海鹰认为这种力量便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哲理,更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她特别提到古代诗词中含蓄而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其中蕴含的情趣之美,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指出,无论是李清照笔下那份难以消解的深情,还是柳永为了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的执着,这些优美的诗篇如同千年古泉,汩汩流淌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对爱情的执着与纯粹。只有当人们真正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中的情趣美,拥有更加充实和幸福的人生。
随后,成海鹰提到《论语》中体现出的生命和乐之美。她以《论语》的开篇为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出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和成长的方式。学习之乐、友情之欢、修养之美,当人们拥有这些美好的品质和心态时,就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和乐之美,使生活更加充实。
最后,成海鹰以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与白居易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两句作结尾。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的作品,但都深刻地阐释了人们内心的追求与生活的美学。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一个核心概念——心安。只有心安,心灵才得以休憩,才能感受生活的点滴,它正是生活之美的源泉和归宿。因此,大家应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瞬间,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让生活充满阳光和温暖。当心灵得到真正的安宁和满足时,生活之美也将自然而然地呈现在眼前。
成海鹰以她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引导师生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能教会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她希望大家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感受美好,以更加积极、更加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图:严蓓钰
文:蓝纯、贾嫣

